“嘿嘿嘿!唱起来,跳起来,远方的朋友等你来,阿佤山寨热起来……”一阵阵欢快有力的歌声在春节来临时从云南腾冲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风情广场响起,40多个身穿鲜红佤族服装的孩子,边唱着《佤山欢歌》,边有节奏地跳舞,9对竹竿排成一个大圆圈,在一群孩子灵巧的小手操纵下时分时合,另一群孩子的双脚如小鹿般在竹竿之间跳动自如,引得来村里过春节观看表演的游客们不住地鼓掌喝彩。
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到过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佤族群众称之为“幸福的地方”。孩子们是村里在三家村民族联谊小学就读的学生,他们自放寒假以来每天都在村里跳在学校学会的竹竿舞,一直跳到春节来临。孩子们怀着过年的喜悦,用歌声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用舞蹈等待和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1月19日那天下午,佤族村的乡亲们和孩子们欣喜地等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孩子们表演了竹竿舞,随后围到习总书记身旁合影。
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记者走过整洁的巷道,走进了村民李发顺家的四合小院。这里门庭若市,许多游客围着一张长桌不停地拍照,原来是李发顺的母亲李明玖和妻子杨彩芹在做饭米粑粑。杨彩芹身穿鲜红的佤族服装,将蒸熟的米饭用打米机打成粉色的米面,又在长桌上揉成一个个圆圆的米团,李明玖双手将米团按在印花模子上,转眼间就做成了一个个圆饼状粉红色的饭米粑粑,粑粑上有的印着“福”字,有的是“喜”字,有的是梅花……煞是好看。“你尝尝!”杨彩芹递给记者一个米团,记者咬了一大口,香而不腻、糯而不粘。
“我家的粑粑就是好吃!习总书记还在这里亲自做过粑粑呢!”刚跨进家门槛的李发顺笑呵呵地对记者说。他兴奋地带着记者去看习总书记看过的堂屋、卧室、厨房和猪圈,指点着总书记查看过的东西,回忆着总书记与自己对话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反复说:“总书记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真的很关心我们!”
十年前李发顺因车祸落下残疾,便在家做饭米粑粑卖,不仅卖给村民,还卖给越来越多的游客。两年前,全家在政府扶持下脱了贫,几年前新盖的家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周边楼上挂满了黄灿灿的苞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堂屋墙上有原来挂的习总书记的肖像,又新挂上了几天前习总书记看望李发顺家的照片。李发顺在院子靠堂屋一侧的石地板上告诉记者:“习总书记就坐在这里,我们全家坐在两边,总书记祝我们新年快乐,说我们真是幸福的一家!”告别时,李发顺又感慨地说:“总书记走那么远来看我们,那么感谢我们!我们肯定要努力,把农业搞上去,把日子搞得红红火火,才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
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500多年历史,佤、白、傣、彝、景颇、汉6个民族在这里世代聚居,亲如一家。全村299人中佤族就有271人,所以村里有着深厚的佤族文化,村前的佤族文化陈列馆、广场上的佤族木鼓、村后古朴神秘的司莫拉礼堂、礼堂旁一个个图腾木桩雕像,还有村旁高大幽深的大榕树林,无不浸透着佤族文化的遗迹传承,无不展示着这个传统村落的美丽神奇。目前全村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8元,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场景在这里随处可见。
除夕这天,整个寨子张灯结彩,不时响起阵阵鞭炮,贴春联是除夕这天的佤寨各家各户的一件大事,村里的老师孟正文毛笔字写得好,一大早他就来到广场上摆上桌子为乡亲们书写春联。习总书记视察时曾到过村民赵家海的小卖部,赵家海请孟正文帮忙写一副春联:“总书记情暖边疆家家和顺,老百姓圆梦小康户户腾冲”。春联写好,赵家海一家贴春联,挂灯笼,将屋里屋外装点得格外喜庆。
太阳西下,村民赵家文邀请记者到家里吃年饭,在厨房里热气腾腾的双眼土灶旁,82岁的老人孟如仙手持长长的锅铲在炒菜,炒了一盘又一盘的腊肉、豆腐、土鸡肉……她一边将炒菜递给儿子赵家文,一边招呼在灶旁烧火的孙子赵兴涛:“火烧大点!”赵家文把做好的年饭端到堂屋敬过祖先,又把年饭端到院子里,招呼记者和他全家一起吃年饭。
月亮升起来了,佤寨里家家户户仍是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乡亲们还在喝着自己做的白酒,品味着自己的幸福梦,畅谈着村里的小康路。
(本报记者 张勇 本报通讯员 官智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