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第416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增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员论坛发言摘登

    作者:钟登华 齐涛 刘惠 敖宏 赵炜 倪邦文 戴小明 王进义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9日 06版)

    论坛现场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党中央作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主办、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第3期)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员论坛日前举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出席论坛并作点评。论坛由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支部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工委书记侯凯主持。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4位学员、厅局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班4位学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交流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体会。本刊今天推出论坛发言摘登,以飨读者。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钟登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当前,应加快推进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四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不同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振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质量,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五是改进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方式。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和改进对地方教育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齐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明确表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突出表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人民性与开放性等方面。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保障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的先进性,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明确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构成。明确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根本目标是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是造福全体人民的制度设计。

        把开放作为制度设计的重要导向。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体现了强烈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实践特色。这意味着,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这种开放性的导向与设计,可以使国家治理体系吸纳人类各种文明成果与文明要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制度活力最大化与最优化,永葆生机活力。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安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 刘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政治定位和发展方向,界定了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内涵新价值。

        进一步完善了党对自我革命的制度设计。回顾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不断检视自己,正视自身缺点和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如何让我们党纠错的成本尽量小?全会指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这就给出了明确答案。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使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在监督下进行。党要实施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压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从监督对象看,重点抓“关键少数”,尤其要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从监督内容看,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推进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执行和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紧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开展监督检查。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坚持权责法定,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用权公开,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坚持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履职必尽责、滥权必问责,通过精准问责的有效机制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通过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监督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通过监督发现制度漏洞,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公权力置于严密监督之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全面提升国企竞争力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董事 敖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分配制度、有效防范风险、鼓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对国企提出了明确要求。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决定》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党委(党组)要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董事会要发挥决策作用,履行战略引领、科学决策、风险防控等职能。监事会要发挥监督作用,对企业财务、重大决策和关键环节以及董事会、经理层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经理层要发挥经营管理作用,履行制订经营策略、执行决策决议、落实运营管理职能。

        优化调整结构布局。坚持市场导向,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鼓励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不断探索国有民营混合、内外资混合的新模式。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为着力点。打造国有资本经营新平台,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行专业化运营,提升质量和效益;化解过剩产能,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和长期闲置资产。

        深化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大力引进创新发展人才,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并抓住关键少数,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以市场要素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国企创新的导向作用,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市场要素匹配激发人才活力。

        健全“大监督”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发挥监事会、审计、风控、法律、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等监督合力,做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增强监督的协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和巡视、法律合规性审核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议案审核等制度。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建设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政治委员 赵炜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伴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强大脑、健中枢”,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强筋骨、壮肌肉”,军事政策制度“通经络、活气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形成,人民军队实现革命性重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要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必须把军事政策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准方向原则。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构建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必须首先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坚决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

        坚持战斗力标准,立起根本目标。必须把军队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放在战斗力薄弱的环节上,这是检验军事制度最为有效的尺子,是人民军队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的主体。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政策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人民军队能打胜仗。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核心引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是一个以制度创新引领军事变革的过程。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推进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尊重官兵首创精神,发挥官兵主体作用,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氛围;坚持军民一体、平战结合,进一步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将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高效聚合转化为强大国防力。

        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斗争力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必须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符合国情军情、反映时代要求的制度优势。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本色,确保性质永不变、宗旨永不忘、颜色永不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倪邦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会在我国制度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启了制度建设的新进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对以往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总结,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提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将制度建设上升到了制度体系的范畴。将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层次,为今后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全会提出13个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是在顶层设计中优化治理结构、提升协同运作能力的新举措,是在各项制度形成合力中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新发展。

        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升到制度层面,开辟了制度建设的新境界。制度建设,体现了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会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体现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注脚。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维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馆馆长 戴小明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履行长期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制度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此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启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我们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重要制度基石。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包容性。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置身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我们必须始终做国家制度的忠诚拥护者、坚定捍卫者、忠实执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集成过程。全会聚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重点任务。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通过细化制度安排、形成务实管用的治理体系来实现,具体制度必须有效对接民众生活,治理效能才能充分显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保障作用

        司法部法治督察局局长 王进义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具有主体地位。

        引导群众崇尚法治,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引导群众崇尚法治,是建设法治社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核心内容,持续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以权利和自由、义务和责任为主要内容,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以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增强普法宣传实效。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事件,创新融媒体与法治宣传的有效结合机制,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覆盖、讲好法治故事。

        服务群众法治需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普惠均等的基础工程,让法律服务覆盖城乡、走进千家万户。推进提质增效的重点工程。以更好地帮助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推动司法公平公正为着力点,丰富服务供给、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服务专业性、准确性、权威性。推进更高水准的精品工程。满足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需求,推动实施公共法律服务精品工程。

        回应群众法治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其新内涵、新使命,把“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作为首选。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工作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对调解不成的案件和不适合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导入法治轨道。

        激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凝聚群众参与治理的共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基层治理最优效能。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加强德治引领作用,增强自治能力水平,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