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极大地满足了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需求。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赵国成,为读者解读全球“汉语热”现象。
记者:有人说,“汉语桥”中文比赛是汉语“奥林匹克”。您认为“汉语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赵国成: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追溯到2002年。正是在那一年,开始设立并实施了“汉语桥”品牌项目,至今已形成一个体系,包括“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汉语桥”访华团组、“汉语桥”基金、“汉语桥”俱乐部等内容。其中,“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包括“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和“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至今已累计吸引了全球150多个国家140余万人次参与。可以说,“汉语桥”项目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领域的特色品牌,是一座充满中华独特魅力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和心灵之桥。
记者:汉语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赵国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汉字沿用至今。历久弥新的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文明。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未因时代变迁而黯淡,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力量。孔子学院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人认识中国,感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截至目前,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共计540所孔子学院和1152个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国本土汉语教师近50万人次,每年吸引各国近10万名青少年参与“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
记者:2019年,汉语正式成为俄罗斯高考科目之一。到2022年,爱尔兰也将把汉语列入高考科目。这一新趋势意味着什么?
赵国成:这充分表明,汉语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国与中国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文现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
为了满足不同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不同需求,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也日渐丰富多彩。以英国为例,我们先后成立了商务孔子学院、中医孔子学院,以及舞蹈和艺术孔子学院等。
在孔子学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45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的课程纳入所在学校课程或学分体系。还有很多外国企业、政府部门将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作为员工招聘、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
记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孔子学院将如何进一步提高汉语传播的有效性?
赵国成:近年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中外企业培养本土员工、提供信息咨询,为合作牵线搭桥。例如,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创办高铁汉语培训项目;乌克兰孔子学院为当地航空公司培养会讲汉语的本土员工;白俄罗斯孔子学院为入驻中白工业园区的中资企业输送汉语人才。这些举措都有效满足了相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双语人才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重视帮助各国实现汉语教师队伍的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汉语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本土化发展,使汉语教学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活力。在有效开展各国汉语教学的同时,我们也会努力架起中外交流的民心之桥,为各国民众打开一扇扇全面认识中国的窗户,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携手同行、命运与共。
(本报记者 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