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先是一缕青烟,接着是一束火苗,像蛇的信子,吞吞吐吐,长长短短。
很快,怎么形容呢,也就是眨眼工夫,火苗裹着浓烟,拧着劲儿往上蹿,一条金鳞黑蟒吞云吐雾,腾空而起。巨蟒分身成功,一条,两条,三条,数条……它们以秒为单位,迅速蔓延,张牙舞爪,咆哮着,试图吞噬眼前的一切。
原油储罐泄漏,拱顶罐、卧式罐、球形罐、化工装置塔相继燃火,内部状况不明,火势无法控制,爆炸随时发生。
更可怕的远不止这些。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10升装的家用液化气罐爆炸,相当于150千克TNT炸药或3000颗手雷的威力,而1千克TNT炸药足以毁掉一座二层小楼。现在的情形是,储油罐连接着地下输油管道,输油管道连接着的是,上万吨储备油。
火势愈加猛烈,20米之外,救援人员已无法靠近。
此时是上午9时38分。
一
来到办公室的时候,才是早晨八时多点儿。
许开诚习惯性烧了壶白开水,坐在了椅子上。他用力扭扭脖子,使劲儿挺挺腰板,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上的很多零件免不了老化,尤其颈椎和腰椎,这两个“轴承”都已经少油多锈,不太灵便了。
电水壶哼哼喘着粗气。他靠在椅子上闭目凝神,略有所思。
助理张树生轻轻推门进来。许开诚睁开眼,两人四目相视,二十来年的交往让他们心照不宣。
“快开始了吧?”张树生用右手稍稍推了下眼镜,这个向来不苟言笑的“理工男”,脸上铺着一层凝重和疲惫。
“快了。”许开诚用舌头舔了舔干燥的嘴唇,体内虚火浮升,加上失眠作祟,他已经好几天没睡过舒坦觉了。
“都准备好了?”张树生显然还是不太放心,瞪大了黑眼圈直勾勾盯着他。
“嗯。”
“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许开诚没有搭话,继续靠在椅子上,他用手捋了捋灰白交杂的头发,瞟了一眼桌案上的电话,再次闭上了眼睛。
二
火场50米外,是临时指挥部。指挥部外,围着上千名“看热闹”的人,本地的、外地的,还有不少外国人。
李铮手心里捏了一把汗。他知道,如果这次救援失败意味着什么。那样的结果,无法向许开诚他们交代,自己也将处于尴尬之地。嘲讽,挖苦,冷眼,这脸可就丢到大洋彼岸去了。
控制器,温度检测,气体分析,着火点侦察系统……李铮把眼前的所有设备又检查了一遍,每个微小的插头都不敢放过。
9时40分,火灾发生不到两分钟,指挥部下达命令:救援开始!
火灾侦察,最先进行。
救援人员轻装上阵,轻轻按动按钮,自我保护系统启动,无数条水柱把“侦察员”通身笼罩起来,一个圆形水幕,更像是一个“金钟罩”。
紧接着,“侦察员”钻进滚滚浓烟。“温度超过200度……”“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发现着火点……”
原来,大火的内核竟是如此壮观;原来,火场的内部竟是这么危险和复杂……
一组又一组数据传送出来,在场的人兴奋不已。这是人与灾难最近距离的一次对抗。
突发状况还是发生了。
轰隆一声闷响,强大的冲击波辐射开来,整个地面微微晃动了一下——火场内部突然爆炸。
李铮的心和着地面的节奏抖动了两下。眨眨眼,定定神,赶忙查看线路,迅速观察系统运行,他强按住心跳,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慌乱。
情况远比预想的要好,“侦察员”的身子只是轻轻晃了晃,继而稳稳地站在那里,一切正常,完好无损。
这次爆炸,距离“侦察员”仅仅5米远。
三
地震,洪流,火灾……面对始料不及的灾难,我们渴盼一场成功救援。那种没有伤亡,没有牺牲,高效率的救援。
以消防职业为例,据有关数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有600余名消防员在救援中牺牲,近几年每年有超过300名消防员受伤或致残……
这是沉痛的代价。复杂的灾难环境,危险的救援现场,人不能进,人不能近,人不能为,常常使我们痛心疾首,束手无策。
我们从来不惧怕灾难,但我们不能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莽汉,我们更不愿看到本可以避免的牺牲。
四
9时42分。
几乎是在同时,许开诚和张树生看了看时间,办公室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他们又把目光齐刷刷地转向桌案上的电话,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手雷,又像是这辈子下得最大的一次赌注。
千里之外的救援已经开始,而他们一无所知。
输与赢,成与败,欢与悲,无数个日夜的煎熬,将在几分钟之后揭晓答案。
这道题,他们答对了吗?
对于许开诚而言,及格不行,他们需要的是满分。
五
五名“救援兵”组成的救援小组配合“侦察兵”迅速投入战斗。
拖着60米长的水袋,“救援兵”分赴不同起火点。浓烟滚滚,烈焰熊熊,一条又一条小腿粗的水柱喷射过来,似百万雄兵从天而降。
10米,8米,6米,5米……热浪一波又一波辐射开来,30米外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辐射热的强烈冲击,“救援兵”与火源的距离却在逐渐缩小。
化工装置塔高达27米,完全被火势和浓烟包围,像个披着灰纱的巨大火炬。
20多米外,“救援兵”调转水炮口,憋足气力,转眼间,长长的水柱射向装置塔顶层,水柱在半空分散成无数个水滴,水滴紧紧地抱住浓烟,搂住火苗,跳下来,摔到地上,水滴四溅,粉身碎骨。
壮观!精彩!!
与此同时,其他着火点的火势业已得到控制,一条又一条凶猛的黑鳞金蟒气消神落,奄奄一息,化作腾腾而起的蒸气。
主火彻底扑灭,救援人员迅速跟进,残火在一片沸腾声中,一一熄灭……
时间定格在9时48分。
短暂的八分钟。漫长的八分钟。
沉浸在紧张救援中观望的人们回过神来,瞬时,欢呼似潮。
六
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李铮才发现额头上已经挂了汗珠。他拨通了电话。
“非常圆满!效果非常好!”
李铮显然有些激动,但这两个“非常”还是揪住了许开诚的心。
放下电话,许开诚接连喝了两大口水,痛快,解气!
一旁,助理张树生早已迫不及待,“怎么样?怎么样?”他把眼睛瞪成两个黑亮的葡萄。“我们,我们成功了?”张树生的声音有些哽咽。
许开诚颤抖着嘴唇,两颗晶莹的水珠从眼睛里跳出来,滑到脸上,躲进深深浅浅的褶皱里。
办公室里的气氛瞬时活跃起来。许开诚站起身来,挺直了腰板,踱来踱去,此时此刻,他最想酣畅淋漓地打一场乒乓球,激烈的,刺激的,带有挑战性的那种。张树生也站了起来,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
心血,汗水,委屈,不解,这时都化成最好的庆祝礼物。嘀嗒嘀嗒,表针的声响有力而富有节奏,像在发泄似的奔跑,又像在跳着欢快的舞……
七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执行这场救援任务的六名“战士”并非常人。
没错,它们是机器人,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
6∶24;9∶40;180.5∶208;5∶20……
这场救援之后,李铮总结出了这样几组对比数据。
看第一组,常规消防水炮,至少需要4个人配合操作才能完成。也就是说,6台机器人的作战力量,可以与24名消防员比肩。
来看第二组,常规消防水炮的出水量大致为每秒9升,而机器人的出水量为每秒40升,将近四倍的差距。
来看第三组,这场火灾救援,总用水量208吨,其中机器人用水180.5吨,也就说,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消防灭火机器人毋庸置疑地担当了主力。
最后来看第四组,如此巨大的火灾,消防员与火场的最近救援距离,20米已是极限,每前进一米,危险就增加十分。机器人却能在离起火点仅5米的距离内实施灭火……
人不能进,人不能近,人不能为,消防机器人却可以自由出入、任意穿行。爬坡、越障、避障、旋转,高清无线图传、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分析、现场声音采集……这些体重仅有三四百斤的小家伙们,高不盈米,小巧,灵活,可爱,呆萌,把20多种技能融为一身,俨然一个“哪吒闹海”,只不过,它们闹的是危险丛生的火海。
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灾难救援将踏上新的征程。
八
这一天,他们已经等得太久了。
没有借鉴,没有参考,那些日子,他们把太多精力扔进了消防机器人研发的汪洋大海,在这片迷茫、未知的水域里挣扎、扑腾。
体积,重量,扬程,重心,通讯,影像,越障,防爆,涉水,抗震,抗冲击,牵引,洒水……太多问题需要解决,太多沟壑需要逾越。
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许开诚他们在矿用抢险救援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在他们看来,矿用与消防,行业不同,但在机器人的技术上却有着很多共同点,比如性能,都是为了“机器换人”实施救援;比如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命,减少损失……
然而,隔行如隔山啊,设想与实践总是存在着差距。
有一次,消防机器人的水炮刚刚射出水,前头就翘了起来,机身差点儿翻了个儿。重心找不准,就不能保证机器稳固,仅这一项,他们进行了数十次实验。
最难攻克的是电磁干扰。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机器主板、应用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并存在着随时“罢工”的可能性。然而,一台机器人的零部件算下来超过3000个,每一个都会产生电磁波。他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分析,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检验……
他们揉碎了作息,颠倒了日夜,想起来就是一通埋头大干,有了好点子立马集合讨论。盯得时间长了,站得时间久了,许开诚就落下了颈椎腰椎的毛病,疼起来,坐立不安,咬牙切齿。
自打钻进这项事业里,张树生和一帮年轻人就像着了魔,话少了,笑没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发起呆来,懵懂的孩子被父亲的样子吓到了,很长一段时间,连“爸爸”都不敢叫了……
一组一组的数据,像漫天飞舞的雪花,落下来,化成水,蒸发掉,又变成雪花,又落下来化成水;一次一次实验,就像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穿行,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的经验堆垒起来,就是一座山,山的另一面,是春暖花开,是和风丽日。
在经历了上百次试验攻关之后,2016年6月,我国首款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诞生了!
九
新时代的中国,千行百业蓬勃茁壮,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石化企业等不断涌现,隧道、地铁等新型环境增多,建筑主体和生产企业的特殊性,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一旦发生灾难事故,救援该怎么进行?
闭塞的环境,复杂的区域,高温,黑暗,毒气,浓烟,爆炸,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设备跟进,财产损失事小,更重要的是无谓的伤亡。
自动化、智能化普及的今天,在救援中实现“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的渴盼。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消防机器人的研发。但,实用案例并不多。
关键在于技术上的攻坚。国际上,美国较早开展了消防机器人的研究,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紧跟其后,1986年,名为“彩虹5号”的机器人在日本的一次灭火行动中首次亮相。不能不说,在研发和实战方面,我们还有差距。
我们一直在追赶,步履铿锵。短短几年时间,我们自主研发的消防机器人,正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并昂首阔步地走出国门……
十
开篇时的场景,发生于2016年8月23日。
那一天,全国第二届危险化学品救援演练竞赛于大庆油田举行。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竞赛,除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参加外,不少国外消防安全部门负责人和政府要员也应邀到场。
时隔三年,许开诚他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热血澎湃。与其说是一次竞赛,倒不如说是一次尝试,一个全新的开始。
多么伟大的一项“生命工程”啊!
时隔三年之后的盛夏,我见到了许开诚,他们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了我面前:
某高层建筑工地,浓烟滚滚,多人被困。消防机器人战队迅速出列,灭火侦察机器人充当“先锋”,高倍数泡沫灭火机器人“吞云吐雾”,消防排烟灭火机器人刮起“龙卷风”,好漂亮的一套组合拳,大火在机器人的联合压制下逐渐熄灭……
某化工厂,毒气弥漫,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现场环境复杂。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径直冲向火源腹地,实时采集、传输火灾现场视频、火点分布、燃烧温度等数据,为救援提供可靠依据和安全屏障……
某机械厂,夜幕降临,火光冲天,现场堆积着大量木材和原料,厂房钢结构已经变形,若不及时扑救,将演变成“火烧连营”。消防机器人迅速参战,近百米的高压水柱喷涌而出,直击火源中心……
某商场,地下冷库突发火灾,聚氨酯泡沫燃烧,难以寻找火点,烟气迅速扩散,温度不断提高,火势威胁到毗邻的小仓库和门市,救援人员已无法深入。消防机器人立即开展内攻,判明火源,提供数据,回传影像,人机联手,救援圆满成功……
未来的路上,更多的灾难等待着它们去救援,更多的危险等待着它们去冲锋。
啊,中国勇敢的“钢铁战士”!
十一
办公室里,我和许开诚相对而坐。
许开诚一点儿也不像70多岁的人,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言语间流淌着十足的底气。
这些年,他和他的团队埋头于机器人研发事业,许开诚从不惑之岁熬成了古稀之人,张树生一班人从初涉世事的“小牛犊”熬成了成熟稳重的行业之虎。
他们的底气,来自于时间的恩赐,来自于无数次失败的磨砺,来自于凝聚着他们心血和智慧的消防机器人。一切苦和难都被现实的容光焕发遮掩着,藏在内心深处,有时候拿出来晒一晒,就能始终坚守住最初的那颗本心——如果我们研发的机器人能救出一个人,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这使我想到许开诚的那句话:智能化研究,是一项永远没有尽头的课题!
电水壶里的水开了,咕嘟咕嘟作响,仿佛在唱着一曲祝福的歌。许开诚站起来,为我们各自倒上一杯。他端着水杯,把红润的嘴唇凑到杯口,轻轻吹了吹,蒸气从杯子里飞出来,落到他的脸上,整个人显得更朗润了……
(作者:黄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