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往日穷人矮三寸,今日是顶天立地的人”……熟悉的旋律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传唱到新时代的今天,激励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原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传奇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25年4月,王昆出生于河北省唐县。1937年,12岁的她开始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工作,用激越感人的歌声,激励着抗日军民斗志。她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第一任扮演者,从艺七十七载,她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南泥湾》《北风吹》《秋收》等诸多不朽的经典。
1939年至1944年,王昆在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声乐演员,为民族解放斗争英勇放歌,她的歌声成为抗日烽火中鼓舞人民的号角。1943年4月,18岁的王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王昆随西战团到延安,在鲁艺音乐系学习,并调入鲁艺工作团,边学习边从事文艺宣传。
1945年4月28日晚,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王昆在中央党校礼堂出演我党领导下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白毛女》,担纲女主角喜儿。王昆用她民族、质朴的嗓音和深挚感人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善良、淳朴、勇敢抗争的贫农女儿喜儿在新旧社会的两种命运。她的成功演出,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和1400多名代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自此,“喜儿”成了中国歌剧史上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白毛女》的经典唱段至今传唱不衰。
1964年,王昆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在这部史诗中演唱的《农友歌》,深刻而又完美地表现了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豪迈之情,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毛主席称赞她的表演“很有湖南革命女人的气派”。周总理以“王昆是二十年前的《白毛女》,二十年后的《农友歌》呀”来赞誉她。
王昆在声乐艺术上具有深厚的造诣。她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既从多方面学习中国民歌和戏曲的歌唱风格和技巧,也从外国吸收有益的发声方法,广采博取,自成一家。在演唱的过程中,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这使她成为中国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王昆自1962年参加东方歌舞团工作,1982年至1989年在东方歌舞团担任团长、党委书记。她领导东方歌舞团期间,团结艺术家共同奋斗,创造了东方歌舞团光彩夺目的艺术辉煌。
她尤其重视发现和培养新人。在以王昆为首的老艺术家们的发掘、培养和热忱推介下,远征、郑绪岚、成方圆、朱明瑛、郭蓉等许多青年歌唱家脱颖而出,王昆也因此被誉为“歌坛伯乐”。
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王昆的学生索宝莉以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因为王昆对这首传统黄梅戏进行了现代艺术改编,完成了把戏剧音乐改成民歌的“跨界”尝试。作为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艺术顾问,在春晚大放异彩的成方圆、费翔等都是王昆推荐给导演组的。成方圆始终难忘师恩,她回忆,当时许多学院派的老师和前辈并不接受她的唱法,王昆却一直鼓励她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王昆老师就是一棵大树,替我们遮风挡雨。”成方圆说。
70多年的艺术春秋,王昆为繁荣中华民族文艺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52年她因担任电影《白毛女》主唱,获得国家第一个电影奖项金质奖章;1987年获巴基斯坦总统“卓越明星”奖;1989年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中国音协“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中国华艺“终生成就奖”,同年还获得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奖”。
2014年11月21日13时46分,王昆因病去世,告别了她钟爱一生、奉献一生的民族声乐事业。原定于同年12月进行的“‘把歌声留给未来’——王昆和她的朋友们专场演唱会”最终未能如期而至,但是她天籁般的歌声和慈祥温和的笑容已铭刻在几代人的心中。
(本报记者 刘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