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扎根草原,以文艺启蒙草原儿女;我们一心一意,努力使牧区焕然一新;我们是文艺轻骑兵,我们是人民的乌兰牧骑……”这首《乌兰牧骑之歌》一直传唱至今,它的作者是第一支乌兰牧骑的第一任队长。
“红色嫩芽”一路芬芳
乌兰牧骑,“红色嫩芽”之意。1957年6月17日,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温都尔庙成立。第二天,举着红旗、甩着响鞭,9位队员乘着马车,向偏远的牧区出发了。两块幕布、三盏煤气灯、五件乐器,一专多能的9个人从此开创了一个时代,培育了一种精神——迎风雪、冒寒暑,不畏艰苦长期在戈壁、草原上为群众演出服务;有露珠、接地气、留下的是社会主义文艺作品。乌兰牧骑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我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力吉陶克套是第一任队长(同时兼文化馆馆长)。他当时在草原,可谓大知识分子,吹拉弹唱件件都会,绘画诗歌样样精通。这位留学过日本的书生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在军政干部学校参加了革命。乌力吉陶克套在马车上创作,在油灯下记录。牧民的生产、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从此,乌兰牧骑成为他永远割舍不了的事业,成为他生命中永远忘不掉的情结。
1976年,乌力吉陶克套的二女儿哈斯考入了乌兰牧骑,成为第二代乌兰牧骑人,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前进。哈斯说,乌兰牧骑的精神代代相传,父辈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农牧民,他们是在用牧民们的语言演出,这是乌兰牧骑能够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
荷花、伊兰、娜仁图雅是第一批队员中的“三朵金花”。今年84岁的荷花回忆说:“当时我们刚刚20出头,下乡演出常常两个多月不回家。放牧、剪羊毛、挤奶、洗衣服、做饭。农牧民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娜仁图雅退休后,组织了“家庭乌兰牧骑”为牧民服务。2014年,她在自家的草场上建起了内蒙古第一座乌兰牧骑敖包,她把伊兰、荷花请到了敖包下,情不自禁唱起了乌力吉陶克套创作的《乌兰牧骑之歌》。
文艺轻骑兵一路向前
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展厅里,站在最初建队的9名队员的照片前,新一代队员黄小云正在讲解乌兰牧骑的“昨天、今天、明天”。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让人们触摸到乌兰牧骑的历史热度和未来宽度。
黄小云是舞蹈演员,艺校毕业后曾到深圳工作过一年,起初回到家乡加入乌兰牧骑时不太适应。“在草地上跳舞,脚崴过的次数数不清,但我现在越来越离不开乌兰牧骑了。被牧民们需要、欢迎的感觉很美。”黄小云本来不是舞蹈编导,去年,她根据第一代乌兰牧骑3位女队员绣队旗的故事,主动编创了三人舞《乌兰牧骑之花》,在2018年9月举行的中国蒙古舞大赛中获得编导优秀奖和表演铜奖。
乌兰牧骑多年来,以分散演出、流动演出等多种形式,奔波在农村牧区、街道社区、企业厂矿、边防连队以及学校、敬老院等地,活跃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也传播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农牧民们用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滋养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创作灵感。演出中最常见的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丰收舞,都是根据农牧民们生产、劳作的场景创作出来的。正因为带着“露珠”和“泥土味”,贴近农牧民生活,才赢得了农牧民们的欢迎。
“乌兰牧骑+”乘爱启航
随着今天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乌兰牧骑如何能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作出农牧民们爱看的节目,对乌兰牧骑队员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好在经过60多年,乌兰牧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现任队长孟克吉日嘎拉感慨地说,30年前下乡演出,四五个人骑着几匹马就出发了,现在一支队伍至少都在十多人,最多的时候有40多人。如今活跃在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有80多支,队员达到3000多人,每支队伍每年下乡演出在100场以上。
2017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举办了成立70周年座谈会。11月21日夜里,瓦·钢宝力道心潮澎湃,难以入眠,铺开纸,拿起笔,在四胡声中创作出了好来宝《乘爱启航》: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迎风雪冒严寒,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人民需要艺术,我们为人民服务激情澎湃。我们将做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致力于新时代文艺创新,把更好的作品奉献给群众。乌兰牧骑队员齐努力,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平生所愿;为了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义不容辞。
“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我们明确了创作定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队长孟克吉日嘎拉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内蒙古在全区启动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以“乌兰牧骑+”的方式,组建了200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每年利用3个月左右时间,到偏远农村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防哨所等2000多个服务点,向基层提供文艺演出、理论宣讲、农牧业及科技、医疗卫生、政法司法、脱贫攻坚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
在乌兰牧骑的扶贫村里,队员们捐款给群众打了井。队长孟克和队员们又一次给村民唱起 《永远的乌兰牧骑》:你是心中飞扬的旗帜,你是梦里花开的四季,阳光下的美丽故事,红色轻骑歌舞传奇。飞扬的旗帜召唤我和你,美丽的故事感动绿草地,天当幕布地当舞台,歌声荡漾在牧人的心里。啊,永远的乌兰牧骑……
(本报记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