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告白祖国】
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世情国情,在服务奉献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锻炼中增长知识才干。北京师范大学以日常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格局为依托,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遴选出174支实践团队,参与师生共计2150人次,覆盖近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百岁老人,感悟奋进祖国”专项行动,以口述史的方式,寻访中国历史变革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有离任后依旧义务教授书法40余年的水车小学老师陈中才;有曾担任互助组组长、退休后仍每天坚持清扫村里街道的先锋党员楚金日;有曾受封建思想和饥饿贫穷桎梏,而今平安喜乐的沧桑老人孙唐氏;有参军入伍半生戎马,获得数十枚奖章的退伍军人郝顺珍……二十余支调研团队,百余名师生,分赴全国各地,书写形成百余篇人物传记,拍摄记录人物故事视频十余个,完成实践报告十余万字并编辑成书,以青年行动发出社会爱老敬老的新强音,以更加生动的视角展现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巨变。
16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育发展青年观察行动实践队、58支“五位一体”看中国专项实践队分别前往重庆、山西、青海、贵州、内蒙古等20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观城乡新貌,看身边变化,学身边榜样,听百姓故事,以青年视角深入调查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革与成就,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凭借教师教育特色和学科优势资源,北师大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等群体,结合助力脱贫攻坚战略,组织策划幼松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四有好老师”暑期赠书支教计划和弘文励教专项行动。
100支实践队、1182名实践队员奔赴青海、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地区基础教育教学一线近100所中小学校开展支教帮扶活动。在北师大幼松教育计划创始人杨义贵先生的支持下,21支实践队、190名实践队员在四川凉山、贵州遵义和青海西宁等地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课程化支教,援建20余个图书室、捐赠约17000册书籍,并与这些学校建立起长期联系,积善成德,久久为功。
“逐梦”支教队将国家级贫困县三江县作为目标服务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开展区位专业课程、艺术体育教育,传授先进的学习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教育扶贫事业作出师大学子的贡献;烛火向黔支教队抵达遵义市赤水第六中学,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拉近与当地学生的距离;青年团校青海支队赴西宁育才学校开展“幼松阅读”专项行动,开设音乐、摄影、心理等课程,不仅限于知识传播和物资捐助,更注重兴趣激发和梦想养成,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灯、打开一扇窗。
青年团校青海支队的队员王馨言表示:“在支教的过程中,孩子被唤醒的是智慧,教育者被唤醒的是心性,而带给我的就是最单纯的生命与真实自我的拟合。”
西宁市育才学校校长魏慧玲感慨:“读书,让梦想飞翔!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团校青海支队的同学们不远千里来到我校开展‘幼松阅读’专项行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同学们身上坚毅顽强、乐于助人、善于传播知识的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之命脉,系之教育。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智。北师大学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子提出的殷切期望,准确把握新时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在打赢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上,北师大学子正以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栋梁的历史使命感,勇立潮头,奋起搏击,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去。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