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之窗】
9月份是开学季,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学年的学习。当然,学生们不用等到开学才知道课表,要学什么其实很早之前就都定好了。然而,一份新课表的公布近来却演变成了一个新闻事件。
开学季前,英国公布了乔治小王子9月份新开学要学的课表。《早安美国》的主持人萝拉·史宾赛(Lara Spencer)在节目里介绍时说:“除了通常一二年级小学生要学的数学、科学、历史等课程,未来的英格兰王子还要学习宗教学、计算机编程、诗歌以及芭蕾。”说完芭蕾之后,她停顿了一下,强忍着但没能忍住笑了出来。接着嘲讽地说道:“威廉王子说,乔治小王子真的很爱芭蕾。那么我想对威廉王子说的是,我们拭目以待,看他能坚持多久吧。”
小王子的芭蕾课程那么好笑吗?或者说,一个男孩子学芭蕾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尴尬,引人捧腹?后来,女主持为她的“嘲笑”道歉了,但这件新闻引发的争议却蔓延开来。
芭蕾究竟是怎样一种舞蹈?芭蕾舞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我们来看看法国的芭蕾教育。
1.“小老鼠”与“星星”
最近,《早安美国》的主持人Lara Spencer公然取笑六岁的乔治王子学习芭蕾一事引起了不少愤怒。有些人会觉得,一个男生学芭蕾有些奇怪。但是实际上,还有更怪的事情,那就是一群男生跳芭蕾。英国编舞大师马修·伯恩爵士的《天鹅湖》近来就在中国巡演,这部舞剧引起不少关注,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四小天鹅”的传统概念。通常这些天鹅都是由女芭蕾舞者表演,然而这部剧则是全男舞蹈演员阵容。虽然《比利·艾略特》这个电影获奖无数,这个讲述追梦芭蕾的男孩故事也感人至深,虽然芭蕾这个舞蹈艺术已经存续几个世纪之久了,但是大众对于芭蕾的成见依然不减。
芭蕾虽然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是其艺术地位的奠定离不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热爱和推广。路易十四于1661年创办皇家舞蹈学院,其时成员全部为男性。八年后,他又创办皇家音乐学院,两者合在一起即现巴黎歌剧院前身。学院的舞蹈教育于1713年正式启动,也被视作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院的起点。起初,学院只对专业舞者开放,直到1780年才开放给非专业舞者,在此四年后还增设了12岁以下的儿童班。
和其他学校一样,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院也于九月开学。1987年,芭蕾舞学院搬到现址——大巴黎区南泰尔市(Nanterre)。学院一共有130名在校学生,从8岁到18岁不等,分配到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再分男女班。
法语中这里的学生们被称为“小老鼠”,源于芭蕾舞鞋与地面发出的声音。“小老鼠”们一路成长进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后,才有机会成为“星星”,即舞团舞蹈演员的最高级别。通过法国纪录片《“星星”的种子》,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法国芭蕾教育的点滴,增进对芭蕾的理解。
2.爱上芭蕾的初心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学院严进严出,每年十一月是新生考试的时间,一百余人经过体检和两轮考核才能入学试读。体检主要是看身高和体重。学院需要考虑到将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员的一致性,因此对体格要求非常严苛。第一轮考核基本动作,主要看身体的柔韧性。第二轮是上模拟课,看他们的整体表现以及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纪录片拍摄的这一年,第一轮下来只有22个女生和12个男生通过,第二轮下来就只剩了13个女生和8个男生。他们于圣诞节入学试读6个月,考试合格后方能在秋季正式入学。
当导演问在校学生为什么选择芭蕾时,几个男孩的回答非常有代表性:约安看了《比利·艾略特》后,希望像他一样用身体表达自我;艾斯特班得益于母亲的栽培,抱有对母亲的报答之心;塞缪尔看到自己的姐姐跳舞时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学习并爱上芭蕾;伽斯博则是借由古典音乐认识并接触到芭蕾的。女孩中,露易斯则是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给报的名,上了一堂课就爱上了。波林娜的答案最有趣:她是两岁半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在一个公园里有人在跳舞,于是她决定要学习舞蹈。
当外人对他们的选择不理解时,他们能自信地回答并捍卫自己的选择。男孩米罗的校外伙伴说,他学跳芭蕾舞很可笑,他马上反问他十二岁又会点什么。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似乎更加成熟,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十几岁的他们就已经说每天离不开舞蹈,并且对此非常自豪。当然,这与学院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因为学院就是把他们当作职业舞者来教的。
3.芭蕾舞者的课程和生活
每天,学院上午安排了文化课,下午安排了舞蹈课。文化课是男女合课,内容对接法国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大纲,这样他们也可以平行参加中高考。课程也紧密与他们的生活关联,比如开学走台后的法语课,老师就以“神奇的走台”为题,让学生们用言语表达感受。学校也有国际学生,但是他们也必须上用法语教授的文化课。
舞蹈课则是按照芭蕾舞学院的方法从头教起,以前学过的或者没学过的都统统归零。男女在芭蕾舞中的不同表现决定了舞蹈课需要分开来教。舞蹈课全是身教,没有成书的教案。这是路易十四时期留下的传统。男生由男老师教,女生由女老师教。老师们用他们所学所得精心传授,并有钢琴老师现场伴奏。身教之外,老师们也不忘提醒他们这条路不容易,要持之以恒,方有成功的机会。
舞蹈课不局限于芭蕾舞,他们还得接触其他舞种和表演形式,比如民族舞和现代舞,这与巴黎歌剧院舞蹈剧目息息相关。音乐表演课也是相当重要,他们在这里学会如何和音乐协调互动,也会涉猎模仿和戏剧。除此之外,学院还安排了营养膳食课、人体解剖学、舞蹈史等。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寄宿生,所以开学的时候他们和家长们都是大包小包地来。这一场面,电视台几乎每年都会报道。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也是在芭蕾舞学院生涯中的重要一课。同学们朝夕相伴,几乎是24小时在一起。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找高年级的学生做他们的“小爸爸”和“小妈妈”。他们有过经验,因此能解答不少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比如如何面对疲劳,如何处理受伤等。
现代通讯能让他们和父母或者好友说上几句,但还是有局限。这种局限并不一定是时空的阻隔,而是芭蕾舞学院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苏菲就觉得她跟以前的小伙伴们有了隔阂,感觉自己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周末课外活动的差异则让约安和以前的好友们更疏远。萨罗美则认为是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对她而言,她的学业与前途关系密切,不像在其他学校学习有更多的可能。
4.闯关式的芭蕾人生
开学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会到场,这体现着舞者和学院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来这所学校的学生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毕业后能直接考进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跳舞。学校的所有老师均为该团退役的舞蹈演员,从这里毕业,再回到这里教学,循环往复。遇见老师行礼问好是学校坚持保留的传统,尽管其他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学院都已经将其废除。
9月开学最重要的便是走台,这个传统从1949年开始,每年9月在巴黎歌剧院演出季开始时进行。所有芭蕾舞团的舞者和芭蕾舞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是一个有归属感的仪式。一个女孩的形容非常形象,她说这就像在一间没有灯的房间,想象自己脚上有灯,每一步都是去照亮这个房间。
十二月圣诞节前会有一个期中售票公演,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要向公众展示现阶段掌握的芭蕾舞技巧,地点自然是巴黎歌剧院。公演是一次锻炼他们胆量的机会,演出成功与否不重要,每次公演都是一次成长。
和天下父母一样,“小老鼠”的父母们都视他们自己的孩子如天才,认为考入芭蕾舞学院就是考入了芭蕾舞团。其实不然。芭蕾舞学院是一所精英学校,奉行严进严出,每年都要考核,竞争相当激烈。5月,学年期末考试。最高年级的学生面临芭蕾舞团的选拔考试,而其他年级的学生也要面对可能被淘汰的风险。是去是留,就看学生们一年来的成长是否能在考核中体现。如果被淘汰的话,他们需要重新规划人生。
六年磨一剑。影片《“星星”的种子》最后,一年级(在法国,最高年级为一年级)的13个学生进行入团考试,只有爱丽丝和安东尼两人被录取。未被录取的还可以继续参加舞团的公开招考。如果学生当年9月未满十八岁也可以来年重考,爱丽丝就是重考生。当然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绝对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许多历届毕业生也曾经或正在世界各地的芭蕾舞团发光。
对于爱丽丝和安东尼,加入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只是成为“星星”的第一步,必须经过重重考级才能“摘星”。入团首先实习一年,期满自动成为Quadrille,即替补演员。要有固定角色,必须先考取Coryphée(芭蕾舞者的一个级别,相当于三级),再经过Sujet(二级)和Premier Danseur(一级)的考核后才有机会最终成为“星星”。考级每年仅有一次机会,机会大小取决于空缺多少。舞团现任团长奥莱莉杜彭(Aurélie Dupont)就是前“星星”舞者,这也许是“星星”能到达的最高位置了吧。
(作者:黄行,系法国今日舞蹈Danse Aujourd'hui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