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109线唐古拉山路段,属高寒、高纬度地区,尤其是在有着“风雪仓库”称谓的唐古拉山口,冰雹、降雪、大风天气更是四季可见。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却活跃着一支勇敢的队伍,他们不畏艰难险阻,铲雪除冰、疏导交通、救助高反人员……用各自的“神通”保障着109国道的安全畅通。他们就是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
勇挑重担 挽救鲜活生命
唐古拉山段海拔超过520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人员长期滞留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从而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疾病,极易危及生命。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在繁重的交通疏导、除雪除冰任务面前,仍然把服务群众的重担牢牢扛在了肩上。
2019年2月至3月,109国道唐古拉山段出现历史罕见的降雪量,风力日常7~8级、极端可达12级,气温最低达零下30摄氏度,积雪厚度最深处达到1.5米以上,导致发生车辆拥堵事件10余次,最多时滞留车辆600余辆、1300余人。面对这样严峻的状况,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毫不畏惧、力挑重担,在唐古拉山安营扎寨,一干就是51天。
脚肿了、感冒了、脸冻伤了,他们仍坚持奋战在一线。困了就躺在警车里眯一会儿,醒了就继续铲雪除冰、疏导交通、救助高反人员。尽管长时间以干得发硬的馒头与面包充饥、以冰冷的凉水解渴,但他们还是定时定点地出现在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们的车里可以没有喝的水、没有食物,但永远少不了灌好的氧气。只要有人出现高原反应,需要救助,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前救助。
2019年3月14日凌晨,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秩序中队中队长顿珠接到县局指挥中心指派警情称:“在唐古拉山拥堵现场一名滞留驾驶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意识模糊、急需救助。”接警后,顿珠立即带队前往事发现场。到达现场后,发现当事驾驶员脸色发白、意识模糊、四肢无力。由于事发紧急,且重型半挂牵引车驾驶座高,一个人根本无法将驾驶员抱下来。于是顿珠爬上驾驶座将驾驶员抱起,下方民警相继举起手,共同将驾驶员慢慢抬了下来。随后,顿珠用不到70公斤的身体扛起80多公斤的驾驶员,狂奔向救护点。为了防止驾驶员在顿珠奔跑中向后倒,队员们就一边一个人边跑边扶着驾驶员的后背;为了防止驾驶员陷入昏迷,他们就边跑边换着和驾驶员说话,最终将驾驶员顺利送至救护点。
“当看到救护车辆迅速远去,我们大家都深深吸了一口气,瘫坐在雪地里、连喘粗气。事后大家回忆,那一刻来不及想那么多,感觉就像是在跟死神赛跑,根本感觉不到累。”顿珠说。
就这样,在常人走路都喘气的唐古拉山段,长期昼夜奋战的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一次次把一个又一个高反群众从鬼门关上拽了回来。2019年1月份以来,他们创造了无一起因拥堵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无一名人员死亡的傲人成绩。
尽职尽责 力保民安路畅
一名普通的交警,只需踏实完成本职工作即可。但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却不一样,他们练就了一身不俗的看家本领。
2019年3月3日,“轰”的一声巨响,瞬间引起了正在疏导交通的格桑仁青的注意,只见一台装载机死卡在路基下面的深沟里,无论驾驶员怎么操作,装载机都无法移动。格桑仁青三步并两步跑至事发点,对驾驶员说:“我看看!”驾驶员看着他身穿警服,半信半疑地让出了驾驶室。格桑仁青首先围着装载机进沟卡点仔细查看了一番,紧接着进入驾驶室,点火、转向、摇杆……一番精细的操作,装载机立刻脱离了困境。驾驶员瞪大了眼睛,不时拍手感叹道:“厉害!”
在漫天飞雪、狂风呼啸的唐古拉山上,除了格桑仁青,人们还可以看到最会开车的大拉地,他总是以自己灵活的动力控制技巧、娴熟的精准转向操作帮助一辆辆庞大且很难操控的重型半挂牵引车成功驶离结冰打滑路段。每每遇到燃油冻结、油气管冻裂,或者高寒造成的电气故障等问题,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的民(辅)警又摇身一变成为“修理工”,对故障车辆迅速排障修理;养护工人的有限、铺撒防滑沙的迫切又让他们成为“养护工人”,一铲一团沙、一步一脚印,没日没夜地完成防滑沙的铺撒……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警多用”的根本内涵、用自己的各显神通守护着沿路群众的完好周全。近年来,安多县公安局交通管理中心累计出动警力2000余人次,疏导车辆10万余台次,救助游客1000余人次,清理积雪结冰路段500余公里,铺撒防滑沙300余吨,确保了辖区国道109线的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2012年以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任务中,安多县公安局已有7名民(辅)警在工作岗位上因病、因事故去世。但他们却没有一刻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护民周全。每一次出警,他们都把群众生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身上的警服那是不能放下的责任。
(本报记者 任欢 本报通讯员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