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黑龙江篇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黑土地的大气与豪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赵洪波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3日 06版)

        农民在黑龙江垦区进行机械化作业。邵国良摄/光明图片

        工人在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上工作。黑龙江日报供图

        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5000吨水压机。索久林摄/光明图片

        进入8月,黑龙江伊春市友好区万亩蓝莓基地采摘园的蓝莓鲜果进入成熟期。图为游客在采摘蓝莓。新华社发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全貌。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在祖国的北极有一条大江,它由南源的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的石勒喀河交汇在一起,一路向东,将北方大川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尽揽怀中之后,浩浩荡荡,直奔大海。这就是黑龙江。

        奔腾不息的黑龙江孕育出了神奇美丽的黑土地。大森林、大粮仓、大油田、大矿藏、大江河、大湿地、大冰雪,广袤的黑土地有着天地之大美,这些无与伦比的资源禀赋,是宝藏,是底气,是希望。大米、大豆、大酱、大炖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天性大气豪爽、热情好客。

        在共和国建设和发展史上,黑龙江向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粮食、石油、木材、煤炭,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大”字,写尽了黑龙江的豪迈与担当,挺起了共和国发展的脊梁,凝结为精神的力量。

    从莽莽荒原到沃野千里

        8月的黑龙江垦区,放眼望去,沃野千里,郁郁葱葱。而7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

        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区,因“荒芜”得其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各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投身北大荒。军号声声,红旗飘扬,住马架、喝雪水,挥镐拉犁,披荆斩棘,几代垦荒人用汗水、泪水、血水和钢铁般的意志与毅力唤醒沉寂千年的黑土地。

        沧海桑田,荒原巨变,曾经苍凉的“北大荒”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华大粮仓”。其一年的粮食产量,能为1亿国人提供一整年口粮。70多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6000多亿斤。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考察调研。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今天,行走在这片土地上,70年前“开荒第一犁”的劳动号子,已被现代化大机械的隆隆作业声所替代;曾经的亘古荒原,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大荒人告别了低矮破旧的平房,实现了“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的梦想。

        历史不会忘记,在北大荒博物馆内,一面长达25米的铜墙上,镌刻着12342名长眠于黑土地上拓荒者的名字,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拼搏奋斗。新时代,面对国家的新需求,北大荒人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让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这是诗人郭小川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刻下的诗句。

    从一个人到几代人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迈上铁人纪念馆的台阶,步伐陡然变得沉重,47级阶梯,代表的是铁人王进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迈上的是阶梯,跨过的却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历史,留下的是沉淀下来的民族精神。

        当我们把镜头聚焦到20世纪50年代,起步发展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而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异常严峻:国内原油自给率只有40%。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献礼新中国,大庆油田因此得名。

        开发初期,条件恶劣,吃饭都成问题,加之国外实施技术封锁,困难重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的豪言壮语响彻天际;“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的铮铮誓言掷地有声。凭借着千千万万个像王进喜这样的铁人们的钢铁之志,赤诚之心,大庆石油人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大油田,一举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之说,让世界为之一震。

        “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个城市在未诞生之前就有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哪一个企业和城市走过短暂的历程,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铭刻一个辉煌的亮点。”国务院原副总理余秋里这样评价大庆。

        正是有了为国的使命,才有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的豪迈气概,才有一代代铁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这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承诺。“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实现了老铁人的夙愿,“把井打到国外去”,让铁人的旗帜高高飘扬。

        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12年年产原油持续稳产4000万吨以上,大庆油田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挺起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它正与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一道,滋养着这片黑土地。

    从发展困局到奋起直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振兴发展中的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的相互交织。

        滚石上山,何其艰险;爬坡过坎,何其艰辛。黑龙江以思想的大解放破解发展的困局,以大改革释放更加澎湃的发展活力,以大开放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民生的大改善惠及民众,以精神的大振奋激发动力。

        钢牙啃硬骨,猛药治沉疴,黑龙江大力持续整治、优化、重塑营商环境。7月,阿里巴巴集团、台塑集团、新希望集团先后到访黑龙江寻求合作,盛夏的龙江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破冰前行,冲破阻碍,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龙煤集团改革不断深化,一重集团破茧重生,黑龙江农垦、森工改革稳步推进。

        壮士断腕、浴火重生。七台河建国煤矿一声巨响,开启了黑龙江省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矿井“第一炸”。2018年全省淘汰关闭小煤矿245处,退出落后产能1483万吨。

        莽莽兴安、巍巍林海,当伐木工具成为博物馆的典藏,当伐木号子成为历史的回响,大小兴安岭以绿色发展谋篇,筑起祖国北方的生态屏障。林区职工放下油木锯,吃起了“生态饭”,践行着“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思路一变天地宽。黑龙江借助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打造西通欧洲东出海的“龙江丝路带”,边陲变中心,末梢变前沿。

        今日之龙江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今日之龙江正以大气磅礴之势行进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道路上。

        (本报记者 张士英 赵洪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