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中国高质量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当前就业状况究竟如何?
“上半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为经济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在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
多项指标运行良好,显示就业总体稳定
“上半年多项指标运行良好,印证了当前就业总体稳定的态势。”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说。
——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1至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6月末,人社部对200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显示,在外务工人数同比增长3.5%;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加大,截至6月底,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081万人,较去年底增加93万人。
——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二季度市场求人倍率为1.22,表明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市场仍有回旋余地。
政策给力、结构优化、改革红利,共促就业稳定
“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为稳定形势提供了有力支撑。”张莹分析说,“同时,就业局势的稳定也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
张莹指出,一是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大,拥有丰富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纵深,经济增长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结构不断优化,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得益于改革红利的释放。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成为拉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数达1.94万户,创造大量就业新机会。
三是得益于劳动力市场韧性增加。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启动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上半年,人社部密集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各类招聘会4万余场,提供免费就业服务超过5000万人次,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热度。
拓渠道、优服务、强保障,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张莹透露,2019届高校毕业生834万人,目前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就业水平与往年基本持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张莹表示,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离校的高峰期,部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正集中进入市场求职,近日人社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公安部、人民银行出台专门文件,加大政策服务支持力度,同时也向2019届高校毕业生发出公开信,发布政策服务指引,信息查询渠道和求职陷阱提示。
“接下来,人社部将发布政策服务清单,简化政策凭证和申请程序,努力扩大基层就业、企业吸纳就业、灵活就业等政策落地见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张莹介绍说,“同时推出就业指导系列公开课,8月起将陆续上线,同步开设在线指导咨询,组织专业力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方法、就业手续等方面的指导,更好帮助他们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据悉,8-9月,人社部还将部署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集中跟踪帮扶,提供岗位信息、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9-11月,将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秋季专场,组织线上线下和跨区域巡回招聘;11月底12月初,开展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面向往届毕业生和2020届毕业生,提供招聘指导等各类服务。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机制,支持企业吸纳就业
针对下一阶段稳就业举措,张莹说:“我们将继续把稳就业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主线,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强化落实,确保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一是稳定就业增长。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贸易、投资等政策体系。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机制,全面推进社保降费、失业保险返还等政策落地,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支持企业吸纳就业。
二是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举措,集中开展专项活动,有组织开展就业见习。统筹推进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三是强化培训服务。全面推进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进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公共就业服务,发布政策服务经办清单,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组织“金秋招聘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四是兜牢民生底线。对失业人员实行实名制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持续开展就业监测,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