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

    他们与交通运输共成长

    ——一线职工共话交通运输业新成就

    作者:本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6日 03版)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交通运输一直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人”的付出,正是他们的坚韧奋斗,让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因为他们默默奉献,让我们的出行如此安全、惬意。7月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了5位来自交通运输一线的行业代表,请他们讲述在“天上飞”“地上跑”“海里漂”的亲身经历。

    “中国桥梁已走向世界”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宋神友多年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工作,在他眼中,近年来我国桥梁建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1957年,我国‘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拉开了我国大型桥梁建设的序幕。20世纪九十年代,我先后到上海南浦大桥和广东虎门大桥见习,它们分别是我国现代化大跨径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肇始桥梁,但与当时世界桥梁强国相比,无论规模、建设水平还是材料,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宋神友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桥梁进入了“创新与超越”的大发展时期,相继建成了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斜拉桥——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世界最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南沙大桥等重大工程。

        截至目前世界跨径排名前十的各类型桥梁中,我国均占据半壁以上江山。“如今,中国桥梁已经走向世界,作为一名桥梁结构工程师,我非常自豪!”宋神友表示。

        除了桥梁建设外,我国的水上运输能力也在持续改善。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东海海巡执法总队海巡01轮“船长”姜龙介绍,直到1960年,我国才有能力建设万吨货轮。而现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可以装载21000个标准箱的超大型集装箱船已经航行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我国水上运输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姜龙说。

    “昔日蜀道难,今日蜀道畅”

        在发展交通强国的过程中,作为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提到曾经的四川交通,大家都会想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确,过去四川一些贫困地区交通落后,很多路面都是沙石路,甚至还有泥巴路。”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公路养护管理段长曾云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农村公路越来越重视。四川省花了大力气对农村公路进行了改建,如今,四川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基本健全,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了100%,全面实现了“有路必养”。

        “昔日蜀道难,今日蜀道畅,四通八达的路网连通了市县乡村,为沿线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曾云说。

    “能把人救起来,我很骄傲”

        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发展的同时,始终有一群人驻守岗位、严阵以待,为人民群众的安全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33岁的万秋雯,是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搜救“机长”,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她已经有10年海上搜救飞行经验。

        “2015年4月,我接到报警称在舟山海域有一艘国际邮轮,上面有一位外籍乘客疑似胃出血,需要紧急救援和转移。救援过程中,我驾驶的直升机因为惯性突然倾斜了一下,经过方向修正,才有惊无险地把人员救进机舱。”万秋雯说,这是自己作为机长以后执行的第一个国际性救援行动,印象深刻。

        据介绍,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先后建立了四支救援队,从1架救助直升机发展到24架,救助基地也扩大到8个,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海空救捞网络。

        “能够把人救起来,我感到很骄傲。”万秋雯说,“早一分到达,就多了一分希望,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本报记者 訾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