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考试难”增加学生负担,未必

    作者:熊丙奇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1日 02版)

        2019年的北京中考已结束,据媒体报道,不少学生感觉数学试题偏难,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引发网友吐槽。有人说太难,这增加孩子负担,不得不去上培训班;也有人说难得好,这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体现了重视理科基础学科的导向。而今年高考结束后,数学难也一样上了热搜。

        其实,从中高考的命题看,每年试题的难易程度都是在变化的,只是因为社交媒体的过度解读,让这成为公共话题。按照当前的中高考考试招生制度,减轻学生的负担,或者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很难通过调整试题难度实现。必须通过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才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科素养培养。

        再者说,今年的中高考数学究竟难不难,不能只听少数人的感慨。北京今年中考人数有6.8万人,高考使用全国Ⅰ卷的10个省份,考生有几百万之多。在社交媒体炒作“数学难哭学生”之后,很多人真以为今年数学难得不得了,并认为高考分数线会大跌。可从最近各省公布的各批次控制线看,分数线有所下降,但基本与去年持平,大多只下降10分左右,而这是很正常的浮动变化。

        中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是,并不看考生的绝对分数进行选拔,而是看考生的相对名次。因此,这种选拔机制决定了考题难易并不直接与学生负担有关。考题偏难或偏易,都会降低学生整体的区分度,影响选拔的同时,带给考生更大的压力。

        在减负的声浪中,我国各地的中高考近年来有降低难度的趋势,学生平时的测试难度也随之降低。对于选拔性考试来说,应该做到难度适中,寄望通过降低考试难度来减负,并不科学。

        而通过提高难度来强化某一科目的教育,也无视了当前基础教育存在严重应试教育倾向的现实。因此,中高考数学考题难易程度的变化,并不会导致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给校外培训留下空间的问题,学生参加培训的目的只是提高名次。培训市场的变化,取决于高考选择机制是否改革。在以名次选拔区分考生的评价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会对文科、理科在教育中的地位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文科被贬低,也有人意见恰恰相反,觉得理工科不被重视。对应这些观点,提高中高考语文分值的建议,就被认为是重视文科;提高数学难度的建议,就被认为是重视理工科。然而,这都没有抓准实质。文理科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即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倾向,这个问题不解决,文科和理科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而且,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根本就不应该再分文理科,基础教育要取消文理分科,大学要推进通识教育。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必须深入推进中高考改革。比如,北京新中考改革,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中录取,在高考改革中,也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只有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统一考试的功能从选拔转变为评价,才能让基础教育摆脱应试困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