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莫迪连任影响下的印度科技创新政策

    作者:封颖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14版)

        当地时间5月30日,此前刚赢得连任的莫迪,率领新内阁主要成员在新德里总统府前院宣誓就职。莫迪此番连任,是近14亿印度人口盼望迈入现代化物质世界、追逐世俗财富的愿望写照,也是为甘地-尼赫鲁主义的反工业化本质和国大党希望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古老印度教传统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点。这位兼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赤贫阶层赈济者和“资本之友”三重身份的强人总理连任,无疑意味着印度拥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助力印度在21世纪上半叶崛起。

    印度发展的硬件优势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势头向好、人口红利充裕、国际舞台地位提高是,这三个硬件发展优势,决定了印度在21世纪上半叶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

        一是从经济体量来看,普遍预计印度11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30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二。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数据,2014年至今印度每年GDP增速几乎都在7%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2018年印度GDP总量位列全球第七、距离第五第六已很近。据美国农业部、高盛银行、渣打银行、OECD等多家机构的一致预测:印度GDP总量在2019年会超过法国,2020年左右会赶超德国,最迟2030年左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中美)。从环比增长势头来看,对比美日中德法英意俄西印韩11个国家2008年和2018年的GDP总量,中美在狂奔,印韩小步跑,其他国家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开始衰退;如果计入这10年的通胀率,全球仅有中美印韩四国经济上有增量,拿走了这10年全球新增财富的大部分。据国际货币组织预测,未来3年中美韩的增长势头会下降,唯有印度却在2022年增速达8.2%。从人均GDP来看,印度与我国仅有13年的差距。2018年印度人均收入2030美元,同年中国人均收入9900美元。我国2006年人均GDP为2099美元,2007年人均GDP为2965美元,与印度去年数据处于同一水平。

        二是从人口红利来看,印度人年轻、养老负担轻、少儿占比大。从人口结构来看,2017年印度人年龄中位数仅27岁(中国人38岁)、60岁以上人口占10%、人均预期寿命68.3岁(中国17%、人均预期寿命为76.7岁),14岁以下人口占29%(中国17%)。从人口总量来看,多项研究预测2022—2024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从未来劳动力增量来看,从2019年到2030年亚洲新增劳动力人口的50%以上在印度;估算2040年前后,印度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将由现在的8.85亿进一步增加到10.8亿,并且会比上一代人接受更完善的教育、更容易无缝融入全球化大循环。届时,印度将成为亚洲人口红利最新一波受益者——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

        三是从国际地位来看,随着印度未来经济实力的上升,全球格局将为之改变。不少人认为,未来20年至30年,印度在国际格局演化和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相比于上个十年,欧美大国普遍对印度态度向好。因此,印度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国际大环境比较优越,所处的国际地位也将日趋重要。

    印度发展的软件优势

        莫迪治下的印度政府施政关键词就是工业化。在莫迪的第一个任期中,他主要致力于扫除大规模工业化的制度障碍,如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全国税制、统一全国消费市场、实施废钞令、逐步打碎土地政策、劳工政策等限制印度工业化桎梏以凝聚发展要素。

        简单地说,工业化的逻辑是“要想富,先修路;要有钱,流水线。”2014年9月,印度政府启动了“在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要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业中心。2017年8月,印度启动了以“百城改造计划”带动钢铁工业扩容的产业升级工程,提升城市化比例的短期目标在于搭建工业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而长期目标则是把农民大规模赶入城镇,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提供血液。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第一为中国),所有钢铁增量产能都将用于“百城改造计划”中涉及的老旧城市的交通和住房改造项目。不过,这些举措的落地都需要假以时日。过去5年中,印度政府选择了3个千万人口规模的都市圈(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一个东部大城(加尔各答)作为推进工业化的试点地区,因为只有这些都市圈积累了足够的流动资金、高等教育和科研设施及拥有相对完善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目前在孟买城市圈和加尔各答地区,不仅负责吞吐全球将近50%的集装箱货运量,还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交界地带最大的滨海经济圈和金融、服务业中心,已初步具备了成为制造业基地的条件。

    印度未来科技创新政策方向预判

        一是将更加显著地走“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中高端制造业为辅”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由于印度低端制造业的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较差,预判其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将可能较为长期地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其科技投入和资源布局将更加显著地围绕如何从无到有建设低端制造业的过程。

        像印度体量这么庞大的国家,工业化路径分为两步:一是将联合国的所有工业体系门类全部建成,成为低端制造大国;二是进入所有工业体系门类的中高端,以举国之力啃下汽车、造船、半导体、钢铁、通信等硬骨头,成为制造强国。未来5年,印度将要走的是第一步。通过专注发展低端制造业,才能使大量闲散农业人口转型成产业工人,并且带动整个国家的大基建。发展低端制造业和基础建设是同时发展的两条线,制造业的进步会倒逼基建增长,直到2018年印度高速公路也只有942千米,仅为中国的1%;高铁仅508公里,仅为中国的2%。

        二是将更加急迫地希望迅速建成一支上亿人的产业工人队伍。由于印度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工人缺口极大,预判其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将更加急迫地围绕如何促使上亿农业人口转型成为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工人队伍。与中国工业化过程的经历相反,印度缺少一支上亿人的低端产业工人队伍,却不乏高端研发人才。一方面,面向欧美和中东市场的金融、法务、研发和IT外包优势显著,在班加罗尔、金奈、浦那等地承接了如英特尔、德州仪器、英伟达、通用电气、意法半导体等一批欧美芯片巨头的高端研发业务,其就业人员多为印度精英和中产阶级子弟;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熟练技工却缺口奇大。后者将是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印度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重点所在。

        三是将更加鲜明地力促以印度为潜在核心国的区域产业分工链的形成。随着中国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型升级,预判其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将更加鲜明地围绕如何促使印度PK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诸多国家,赢得区域产业分工链的核心地位。

        人口红利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工业化起步的进程较晚,数亿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也相对逊色,目前从中国转移的产能较多地流向了越南。如何在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竞争中胜出,能否承接到最大量的转移产能、有效提升印度在国际资本主义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是印度政府的所思所虑。

        (作者:封颖,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