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一声,礼炮阵阵,榕台开通了新航线。
日前,随着载有99名旅客的高速客轮“安麒6号”,驶出福州马尾区的琅岐客运码头,驶向马祖南竿,新建的福州对台综合客运码头完成首航。更短的时间、更便宜的票价、更多的往返班次……新码头的建成投用,让榕台更“近”了!
2018年8月,福州发布“68条惠台举措”,为台胞在福州就业、创业、学习、生活提供了与福州市民同等的待遇。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40年来,福州在对台工作中先行先试,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榕台两地从破冰到融合、从合作到共赢。
扩大经贸合作“生意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榕台经贸合作就已起步。1986年,台商黄益建在福州投资创办的公司“闽台行”正式获得批准,成为大陆第一家由台商单独投资经营的企业;1989年,大陆首批两个台商投资区之一的福州台商投资区正式成立……此后,来榕投资兴业的台资企业日益增多,榕台经贸合作逐渐掀起热潮。
作为较早一批在榕投资设厂的台资企业,福州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于1991年落地福州。从落地开始,该公司就被列为重点项目,一直受到福州市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福州非常适合台商投资兴业,很多惠台政策在这里先行先试。”公司总经理陈奕廷1997年大学毕业后,便与父亲一同从台北来到福州发展。现如今,陈奕廷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2016年还成为福州市台协会会长。“我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邀请更多台湾企业家来福州考察。”陈奕廷说。
截至2019年5月,福州共批准台资项目3986项(含第三地投资),累计合同台资91.95亿美元。福州市副市长杭东表示,台资企业已成为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的机遇就是台商的机遇。
打造青年就业创业乐土
“放假时,我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福道’观景、去花海公园赏花、去贵安泡温泉……很惬意、很幸福。”经过9年“磨合”,台湾青年陈柏叡如今已融入福州生活。
2010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毕业后,陈柏叡成为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的一名临床医师。作为福州事业单位聘用的首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台胞,他在医院主要负责与皮肤病传染相关的科研和临床工作,9年间共为10万余名皮肤病患者提供了医疗服务。如今,陈柏叡已成为医院的科研主力,并从临床医师升级为主治医师。“在福州的这几年,我感受到了这里的各项惠台举措在日益完善。”陈柏叡说,“之前办理就业许可证,手续很复杂,要10多天才能办下来。去年8月新政出台,取消了这一事项,这可真是个大福利!”
除了工作,生活中的陈柏叡同样收获满满。他与妻子相识于北大医学部,后来在福州组建了家庭,并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无论是结婚证的办理,还是住房补贴的落实,或是购房贷款方面的优惠,一切都很顺利。”陈柏叡告诉记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福州多年来一直在政策扶持、工作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形成了政府、社会、民间多方合力帮扶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到目前为止,福州共获批两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在福州就业创业实习的台湾青年已超过5000人。
搭建民间交流“连心桥”
马祖乡亲林长青,18年前就通过榕台旧航线第一次来到大陆,对于如今开辟的这条更加便捷的新航线,他说,这是大喜事。“航程缩短了,相对便利性提高了,为包括‘两马’乡亲在内的所有台湾乡亲都带来了便利。”
18年前,两岸开启了直接往来的序幕。2001年1月,“台马轮”载着507名香客,从马祖首航福州马尾,打破了两岸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隔绝。同月,两岸第一个地方对口合作协议“两马协议”签订,两岸人员交流交往融合发展的“两马先行”格局正式形成。“两马”一小步,就这样推动了两岸一大步。
“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是“两马协议”的特色品牌,也是首个由两岸共同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端于2003年的元宵节,此后每年举办一次。据了解,该活动以灯为媒,“两马”互送花灯、共同点亮花灯;两地乡亲赏花灯、放天灯、猜灯谜,欣赏文艺演出、民俗表演、焰火晚会。
青年交流是两岸交流的未来。自2013年以来,福州通过举办海峡青年节,为两岸青年实习实训、交流交融提供了大舞台。到目前为止,海峡青年节已成功举办6届,累计吸引了两万余名两岸青年前来参加,其中就包括了百余所台湾高校、百余个台湾青年社团的8000多名台湾青年。
毕业于台湾南台科技大学的陈孟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已连续两次参加海峡青年节的两岸大学生领袖营活动。“参加领袖营,让我切身感受到大陆文化的开放包容、生活的便利和对台政策的优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湾浅浅的海峡,曾经演绎多少悲欢离合。如今,两岸的交流频繁热络,浅浅的海峡不再是走不出去的乡愁,两岸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生动的现实。
(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