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两国将迎来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成立20周年。70年间,中俄教育交流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建立20年来,中俄教育合作深入发展,为其他各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不断完善
教育对增进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早在1992年12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文化合作协定》,该协定对中俄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最初协定,提出要互派专家学者,提供奖学金,签订学位学历互认协议,建立高等院校间直接联系,互换教科书,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等。
2000年11月,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框架内,中俄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体育、卫生4个合作分委会,同年12月召开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签署《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谈纪要》。2001年,教育合作分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此后,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及其下辖的教育合作分委会每年在中俄两国轮流召开例行会议,对该年的人文及教育交流情况进行总结。随着两国人文交流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2007年7月,根据双方协定,将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改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以涵盖更多的领域。
今年将召开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以及中俄教育分委会第19次会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及其下设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为促进中俄教育合作交流,引领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机制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11月,中俄两国教育部达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俄罗斯联邦科学教育部教育合作协议》对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规定。
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留学生和人员交流是人文交流的主要内容,中俄留学生及人员互换人数显著增长。1995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按照协议,中国高中生或获得职业高中、中专、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者,均可申请留学俄罗斯高校。这一协议的签订从制度层面为中俄留学生交流创造了便利。
2012年,中俄签署的《中俄人文合作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两国互派留学学生人数要达到10万人,从国家政策层面对中俄留学生及人员交流给予一系列支持。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设有“中俄艺术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设有面向本科生,面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的“赴俄罗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优秀自费生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的“在俄优秀毕业生支持计划”。俄罗斯设立的“教育出口”计划希望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到俄罗斯学习,俄罗斯很多高校将争取中国留学生作为外事工作重点,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官网可以用中文浏览部分内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分别在哈尔滨和上海设代表处。
在各项政策支持下,中国赴俄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多,据俄罗斯的统计,2000至2001学年,中国在俄留学生人数为6100人;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俄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接近3万人,就留学生数量而言,中国留学生数量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占第二位。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速明显,2017至2018学年与上一学年相比,增加近10%。俄罗斯在华留学人数也呈现增长态势,1997年,来华留学人数为557人,200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7971人。目前,俄罗斯在华学生人数近2万。
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语言交流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2005年11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规定双方将尽可能促进和提高对方国语言在本国的教学,并提出了互派语言专家教授俄语和汉语、互派留学生、互换教材、支持俄语和汉语中心开展工作、举办语言大赛等具体合作内容,这一协议成为促进中俄开展语言教学合作的重要文件。
此外,“国家年”“语言年”等主题年的设立,“汉语桥”中文比赛和“俄罗斯风采”大赛的开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联邦汉语教学和中国的俄语教学。2007年,在俄罗斯“中国年”期间,在俄开设7所孔子学院。截至2019年,在俄罗斯共设有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俄罗斯在中国设立的俄罗斯文化中心计35个。学习和开设俄语和汉语的学校和学生数量均有所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有153所,开设公共俄语教学的高校约150所。在中小学阶段,已有83所中学开设俄语课程,6所小学开设俄语课程。俄罗斯共有230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学生达2.6万人,其中有80余所中小学校,学习数为1.2万人。自2019年以来,汉语将进入俄罗斯中等普通教育结业性考核体系,并作为第五外语进入国家统一考试。
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极大地推动了中俄高校间的合作。目前,中俄两国联合成立了11个同类大学联盟,以及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高校联盟两个区域性大学联盟。大学联盟的建立为中俄高校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俄两国高校间合作大幅增长,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更加丰富。据俄罗斯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150所俄罗斯高校与约600所中国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签署了950项合作协议,仅莫斯科一地的高校就与200多所中国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合作专业涉及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化学工艺、计算机专业、土地资源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
“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是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合作机制在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合作成果,联盟成立于2017年6月,发展迅速,目前成员高校多达82所。“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框架内的高校合作是中俄高校与双方科技、人文合作深度融合的新的模式。
中俄教育合作的愿景
持续扩大双向留学规模,优化留学生专业及学历结构。随着中俄两国各领域、各层面合作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两国对于精通两国语言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对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旺盛决定着需要继续扩大中俄教育交流,包括需要进一步扩大中俄双向留学规模。近20年来,中俄双向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双向留学规模明显扩大,但留学生学习专业和学历层次均有待优化,以俄罗斯来华留学为例,从专业选择看,七成以上在华就读的俄罗斯留学生选择汉语文学类专业;从学历角度来看,七成以上在华就读的俄罗斯学生为进修生(非学历生)。在持续扩大双向留学规模,努力实现2020年双向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目标的同时,需进一步优化留学生专业结构,提升留学层次。中俄两国在优势专业方面具有一定互补性,各自拥有一些相对优势的专业,如俄罗斯在航天、航空、材料技术比较发达,我国在轻工、电子、通信技术比较先进,应侧重两国优势专业方向的留学生选派。此外,应进一步巩固在中俄两国开展俄语和汉语教学的基础,继续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互设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
推动中俄教育交流智库建设,支持开展深度研究。从2000年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至今已经进入第20年,对于中俄人文交流发展历程及成果的反思和研究,对于教育交流合作的研究与反思对提高中俄人文交流,包括教育交流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系统深入的研究数量极少。反映中俄教育交流成果的重要数据,如中俄互换留学生学习情况、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和类型等情况的数据亟待完善。与迅速发展的中俄教育合作的实践相比较,对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反思与研究的相对滞后,而这种滞后性势必影响中俄教育交流的实践和效果。基于此,为推动中俄教育交流的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加强中俄人文交流及教育交流的数据库建设,合作开展针对中俄教育交流成绩与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中俄教育合作项目评估,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性。
以人文交流机制项目为引领,促进中俄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充分发挥人文交流机制项目的引领作用,促进中俄教育合作提质增效。为此,建议在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内,有针对性地支持中俄教育的基础性研究,深入了解中俄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法律及政策基础,教育体系运行的基本原则等。在此基础上研制中俄人文交流机制项目的准入机制、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估体系,对人文交流机制项目实行定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在鼓励教育合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的同时,对开展中的、效果不错的项目予以特别支持,充分发挥人文交流机制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中俄教育合作交流务实发展,对提升两国教育水平,满足两国人才发展需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姜晓燕,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