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丽的中国,这是美好的生活。270件(组)摄影作品汇成一曲时代交响,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展厅激荡、回响。这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的现场。
复兴新征程、强军新步伐、人民新生活、美景新天地、筑梦新风采,独特的镜头视觉语言,定格了一个个动人瞬间,连缀起细腻壮美的画卷,讲述着生动的中国故事。
这也是近年来摄影创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和集中亮相。“不知疲倦的脚力、独特的眼力、涌动的脑力、摄影瞬间的视觉化笔力”,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专为此次展览成立的艺术委员会成员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研究员如是描述策展、观展的感受。
此次展览紧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即时性和纪实性优势,聚焦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和壮阔的奋斗图景,生动表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时代新画卷
装机容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天目山北麓的安吉县境内,地处海拔近千米的天荒坪上。这是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典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凌晨的海南儋州南司港,出海归来的渔船将捕获的海产品装卸上岸,渔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青藏高原,成群结队的藏野驴奔跑玩耍,尘土起处,远山静穆,这是野性奔放的可可西里;大熊猫卖萌撒娇,电力工人一线作业,桂林漓江山水如画,贵州苗寨歌舞欢笑;最忆杭州西湖的曼妙身姿,难忘上海陆家嘴的璀璨灯火,更喜藏乡三月好春光……
在展厅中徐徐而行,这些对时代浓墨重彩的抒写、对生活蓬蓬勃勃的记录,拨动心弦,引人驻足。李树峰告诉记者,此次展出作品以征稿和组稿相结合,从去年11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经过两轮评议,从15000多件作品中选出近200件。同时动员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新闻媒体等专业机构广泛邀约,从2000多件作品中选出近100件。最终,270件(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策展的过程,令人兴奋。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摄影创作越来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新视角观看下的独特内容。”李树峰说,比如无人机的使用,原先难以实现的垂直拍摄,和一些刁钻的角度都得到了呈现,作品视角更加新颖多样,观看方式也更加丰富。
筑梦新风采
腾飞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跨海大桥,是至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海工程之一,其沉管海底隧道规模也位居全球之首。这条钢铁巨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展现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
中国人建造大桥的身影背后,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摄影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大国重器”“大国工匠”,捕捉国家发展中的动人瞬间,用精彩的视觉作品描绘发生在身边的火热生活,展现自信昂扬的中国。
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水上首飞,辽宁舰航母劈波斩浪,还有“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可燃冰开采平台……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串动人心魄的故事,都是一段不寻常的征程。
湖南省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一个风景秀美、古朴宁静的苗族居住地,创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特大悬索桥横空穿过。《矮寨暮色》将这震撼人心的美收入镜头,传递给观者。谈起拍摄过程,罗文翰记忆犹新:“我多次来矮寨拍摄,2018年10月1日上午,我登上位于矮寨大桥对面的山坡上,映入眼帘的是高悬在空中的矮寨大桥与对面山间的盘山公路,我构思,傍晚时刻这里的场景一定会非常壮观,于是找到最佳位置,当天下午在日落时分来到拍摄点,运用慢门拍摄手法,采取多次曝光后期叠加创作了这幅作品。”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脱贫攻坚历程,陕西省白河县的第一个乌克兰媳妇,开山岛上的守岛英雄王继才、王仕花夫妻,草原深处走出的乌兰牧骑……基层的新风貌和人们的精气神,也在作品中自然流淌。
创作新风尚
“这几年来,摄影创作者们深入深入再深入,风气越来越正,作风越来越硬。”李树峰说,从此次展出作品中可以发现,散拍少了,大专题多了,更加注重摄影作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创作者们纷纷扎到第一线,走到最深处,对自身的要求更高了,用影像反映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
比如,有的摄影创作者坚持记录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沈阳市信访局风险排查评估处主持工作的副处长、前窑村村委会第一书记王婕妤就是这些优秀党员干部中的一位。照片中,身材娇小却意志坚强的她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
有的摄影创作者则持续跟踪大型工程的施工进展。他们和一线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蹚水,一起爬山,记录滚烫的工作与真实的生活。在李树峰看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往纪实的方向走,踏着时代的脉搏,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做伟大时代和美好生活的记录者。
摄影艺术的重要意义就是留住今天,告诉未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的亮点和重点项目,这一次,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三大国家级展览在同一场馆同时展出,可以看出当下艺术界创作的整体风尚。方向愈发清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力量更加凝聚——往实处走,往深处走,往心里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以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抒写万里河山。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