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4日 星期五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 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4日 09版)

        乡音版《牡丹亭》剧照 资料图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5月21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的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在上海大学上演。悠扬婉转的唱腔、明快清秀的妆容、如梦似幻的场景、刚柔相济的身段,赢得申城观众交口称赞。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大约创作于1617年,是我国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400年来,《牡丹亭》被不同剧种以不同方言不断演绎,但《牡丹亭》最初是什么样子却鲜为人知。江西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由江西省抚州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创作演出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就是要还原《牡丹亭》最初的样子。

        据乡音版《牡丹亭》导演童薇薇介绍,该剧音乐唱腔采用了500年前古老声腔的遗韵——盱河高腔。据史料记载,汤显祖在临川首次搬演《牡丹亭》时运用的就是该腔体系的宜黄腔,乡音版《牡丹亭》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盱河高腔中发掘出的曲牌体海盐腔作为本剧主导唱腔,实现了古典海盐腔与现代交响乐的互融互补、相辅相成。

        “同时,该剧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只缩编不改编,展现了《牡丹亭》的原貌。”编剧曹路生说,原曲牌体唱词只删不改,演出分《闺塾》《惊梦》《寻梦》《诊祟》《闹殇》《拾画》《冥判》《幽媾》和《回生》等9场次,剧中人物个性和形象鲜明,将汤显祖原著中的两个小人物重新塑造,增强了地域特色。

        在表演上,乡音版《牡丹亭》融入了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南丰傩舞等地方艺术元素,整体风格雅俗共赏、中外同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该剧的舞美设计韩生指出,乡音版《牡丹亭》的舞美设计空灵写意。通过简约的组合,呈现出如花绽放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新媒体、灯光设计与灵活的演出场景相结合,烘托出《牡丹亭》梦幻、浪漫的色彩。同时,在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上更加注重当代观众的审美,以时装化的明式风格突显出古典韵味。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参评剧目。此前,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折子戏曾先后赴美国、英国、德国等地演出。

        (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