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0日 星期一

    网络素养公开课:

    拉近学生与家长的信任距离

    作者:本报记者 王远方 常莹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0日 08版)

        近年来,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网络的问题比较突出,而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出现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如何能够让家长、老师更加了解青少年对网络生活的真实需求和渴望,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四中的一堂网络素养公开课提供了参考答案。

        在公开课的演讲环节,几位学生分享了自己接触网络时的困惑与疑虑。来自初一(15)班的肖同学,通过使用手机上的课业辅导软件,提升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成绩也有了进步。然而,父母依然认为手机影响成绩,即便是用手机学习,肖同学依然会被父母质疑。同时,父母不断提升的期望值也让肖同学学习压力增大。

        在公开课上,泰和四中的同学们用数据展示了学生对使用网络的态度:学习、娱乐消遣、社交聊天是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需求;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网络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网络使用上,多数学生们希望父母能更多地学会“放手”,不要“谈网色变”,也不要认为网络全是坏处,会耽误学习。

        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方面,从事了多年基层教育的泰和四中校长肖永政感触很深。“之前学校通过召开班会的方式进行说教,效果并不好。”在肖永政看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并不能让未成年人接受,反而让师生的关系也愈加紧张。特别是面对网络接触和使用方面,学校和未成年人经常处于对立面上。

        此外,很多学校通过严禁学生带手机的规定,把学生和网络隔离开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并不是解决孩子沉迷网络的根本办法。未成年人对网络世界的强烈需求平时得不到满足,一旦有了接触的机会,未成年人便更容易沉迷其中。“禁止携带手机只是辅助措施,应该让学生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熊丙奇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高文珺看来,孩子的成长是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父母的教导方式应该有针对性地改变。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青春期给孩子带来的是性格、理念方面的多种变化。在这一时期,孩子们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父母则通常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忽视了孩子的变化,单纯的说教式处理方法让矛盾成为显性问题。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待之间有了差异,网络带来的焦虑性给亲子关系制造了障碍。

        “父母要以身作则,适度远离网络和手机,给未成年人树立好榜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说。“低头族”的家长用手机刷剧、玩游戏、看综艺,孩子从最初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同时,工作上的繁忙,也让很多家长疏于管理孩子,手机哄孩子现象的逐渐增多也造成未成年人过早养成不良的网络使用行为。

        除了丰富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外,互联网还成了许多未成年人亲情缺失的弥补工具。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接触网络的问题值得重视。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教授看来,隔代看护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最主要看护方式。不懂互联网的老人,如何面对留守儿童的网络行为成为隔代看护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互联网时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必须面对的问题。不懂互联网的老人看护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孩子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因此,手机成了陪伴孩子们的“玩具”,寄托了他们对同龄人、对长辈的情感。

        在公开课上,亲子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成了与会者讨论最多的话题。“与其谈网色变,不如用沟通增进理解。”肖同学的这句话引发了在场学生的共鸣。“理解、守护和引导”,在探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方面的问题时,高文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们应该把句号型的沟通方式转化为冒号、逗号型的沟通方式。”在公开课上,腾讯公司副总裁姚晓光分享了自己青年时期接触网络的经历。他认为孩子们要想让父母信任自己,需要向父母证明自我约束的能力,其次要清楚利用网络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

        对于学校来说,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地使用网络?黄楚新认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上瘾问题不能采取这样“一刀切”的极端做法,校园管理应该遵从疏导结合,有张有弛的理念出发。王新红认为,同龄人互帮互助的模式在改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龄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共同话题,高年级学长的话语往往比长辈的说教更有效。因此,通过同龄人的互帮互助,帮助这些学校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网络素养知识,建立良好的上网习惯,成为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网络的参考模式。

        (本报记者 王远方 常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