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举行

    《“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正式发布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08版)

        本报北京5月12日电(记者齐芳)5月11日至12日,“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京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承办,来自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减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7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且沿线大部分国家经济欠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弱。防灾减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各国间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切入点。

        这次会议旨在从有效应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凝聚国际共识,谋划减灾科技合作新路径,搭建国际协同减灾新平台,致力于促进各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推动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增进各国民生福祉给出科技方案,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上,通过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宣言》提出了4项科技行动计划和9项推进举措,支撑“一带一路”灾害风险防范与管理。4项科技行动计划包括加强灾害风险认知、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灾害风险抵抗能力建设、加强灾后重建对策。9项推进举措主要包括加强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促进大数据、灾害风险数据及新兴技术等共享与应用,建设高效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社区、地方、国家、跨境、区域多层级风险管理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政策制定以及减灾应用,推进跨学科国际减灾科技计划。

        同时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国际减灾科学联盟也在大会上正式成立。

        目前,该联盟已吸引了来自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近30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国际水土保持学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分中心等组织的共同参与。

        据了解,未来十年,联盟将依托“国际科学理事会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未来地球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平台,落实“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计划。依托减灾联盟建立多国联动的综合减灾新机制和数据共享新平台,构建国际减灾专家库。争取尽早将减灾联盟列入国家战略计划和相关国家的行动计划,争取国内外更多的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联合国机构参与,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减灾科技组织,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具有重要显示度的贡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携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国际社会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他说,“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为首个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运行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将积极深化与沿线各国的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与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