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峡出西陵,巨龙截江。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勾画出建设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1994年,三峡工程波澜壮阔的建设征程开启。峡尽天开朝日尽,山平水阔大城浮。20载艰苦奋战,大江截流,桑田巨变。为了三峡大坝的安全,2003年7月,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执勤十一中队官兵进驻三峡库区,担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守卫勤务。
16年来,中队官兵见证了三峡工程创造的奇迹——
大幅提升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为国家和人民规避经济损失上万亿元;
累计发电超过1.1万亿千瓦小时,输电范围覆盖半个中国;
显著改善了长江通航条件,使长江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与此同时,中队官兵不断强化“为我中华,志守三峡”的信念,以身许坝,谱写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新篇章。
每次执勤前都要庄严宣誓
守好世界第一坝,必然要求信念坚定。
“我是一名三峡兵,我决心守好世界第一坝,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每班哨执勤前,官兵都要面对营门一块刻有“圣坝利剑”的巨石庄严宣誓。
这个传统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正是这种融入日常的仪式,让中队官兵“志守三峡”的信念和责任意识得到强化。
在三峡大坝正对面,是屈原故里——秭归,屈原祠在薄雾中清晰可现。中队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官兵学习名篇《离骚》,让屈原的爱国情怀走进官兵心里。
迈入干净整洁的营院,有点出人意料的是,中队官兵住的是活动板房。中队指导员郑修军介绍,这是当年三峡工程建设施工队留下来的,中队官兵原本计划住5年,如今已住了16年。
因活动板房屋顶为清一色的红色,中队官兵住在里面,时刻感悟“红色屋顶,红色的心”。“住在建设者们住过的板房,有利于官兵零距离感悟三峡工程建设者创造的‘三峡精神’。”中队长宋向华说。
中队官兵深入学习《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基层读本)》,常年开展“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就是主角”“三峡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等特色教育活动和“忠诚是什么,奉献为什么,岗位干什么”等群众性讨论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官兵作为一名守坝兵的自豪感。”郑修军说。
“一口清,一眼明,一看准”,是中队官兵执勤的基本功,他们一丝不苟,决不让不明身份的人进入三峡大坝核心区,也决不让坝区国有物资流失。
去年6月的一天,战士鲍伟正在执勤。一辆大货车驶来,鲍伟照例先对核心区域通行证进行检查,然后对着物资外运单一一与物资对照,发觉多出了几捆电缆,鲍伟立即给中队报告,中队随即打电话给三峡枢纽保卫部核对情况,查明这几捆电缆是司机违规运出。随后,中队向坝区派出所报警并将司机扣留。由于哨兵的细心检查,避免了国有物资的损失。
16年来,中队官兵严格检查验证,处置各类突发情况,共收缴过期、挪用证件以及假证1万余张,查获违运物资3000余吨,拦阻易燃易爆等危险品300余吨,成功处置车辆违规冲闯、无证人员混入、非法捕捞等突发情况1000余起,为三峡坝区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保卫了三峡大坝的绝对安全,被誉为“三峡大坝的守护神”。
坝区一张最亮眼的名片
驻守国之重器,必然要求执勤标准一流。
中队在位于大坝185观景平台到坝顶入口处有个哨位,被称为大坝第一哨,这里中外游客云集,哨兵易被“围观”。
为了展现人民武警良好的军容军姿,中队官兵开展头顶水罐、衣领插别针、背捆木板练形体,酷暑烈日下练军姿等训练课目。战士杨吉庆,站军姿脑袋习惯性右偏,他在右衣领上插上四五根针,治好了“偏头病”,成为标准三峡礼仪哨兵。
每年夏天的三峡库区,炙热难耐,大坝上的温度最高能达到50摄氏度,一班执勤下来,官兵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即便如此,遇到游客有难,他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三峡枢纽局保卫部副主任胡国宪说:“中队官兵精神状态昂扬,军姿标准,急游客之所急,给我局职工和国内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三峡大坝一张最亮眼的名片。”
2018年7月,烈日当空,一名中年男子背着一个小女孩,十分焦急,急匆匆跑过来,向8号哨兵陈瑶海询问:“同志,请问哪里有医务室?”陈瑶海见小女孩脸色苍白,初步判定小女孩是中暑了,迅速向中队报告情况,并从哨位上拿出备用降暑药品让小女孩服下。得知情况后,中队长宋向华迅速带领卫生员赶至事发地点,对小女孩实施急救。半个小时后,小女孩恢复了正常。小女孩患有低血糖,身体原本较为虚弱。临走前,小女孩的父亲对中队官兵说:“你们不愧为人民子弟兵。”
世界第一坝的殊荣,令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2008年8月16日15时30分,三峡坝区185观景平台,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游客们沉浸在“高峡出平湖”的美景中,突然,一阵急促的叫喊声格外引人注意,只见一位神情焦急的外国女游客,在观景平台上走来走去,口中还不时说着什么。
见到这个情景,担负185平台守卫任务的哨兵丘文斌迅速迎上去,用英语与外国女游客进行简单交流,后通过闻讯赶来的导游翻译,丘文斌明白发生了什么,原来这位女游客的小孩在游玩时不慎走丢了,找遍了185观景平台也没有找到。此时,游客已经手足无措,导游也急得满头大汗,丘文斌一边让导游稳定游客情绪,一边向中队值班室报告。
中队接到报告后,时任指导员朱卫锋迅速带领6名官兵赶赴现场。经过分析,他们认为小孩应该就在185观景平台附近,立即对观景平台附近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
“指导员,150码头发现一小孩,正在向江边走去。”
“迅速阻止,将小孩转移到安全地带,我马上赶到。”
16时10分,对讲机里传出在150码头找到小孩的声音。16时20分,小孩与其家人团聚。那名外国女游客在见到自己孩子那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非常感谢!中国士兵是好样的!”
库区环境保护的坚强卫士
驻守三峡库区,必然要求环保意识一流。
去年汛期,特大暴雨袭击宜昌,库区上游一座山体大面积滑坡,植被被冲进三峡水域形成垃圾漂浮物。中队官兵第一时间闻令而动,派出数条清漂船逆流而上。大风和暴雨给清漂工作带来极大影响,但誓死不能让垃圾漂浮物进入核心水域。他们在三峡大坝上游五公里处设置围栏,将垃圾漂浮物牢牢地围起来,连续五个昼夜没有合眼。
记者步入中队营区,一个个清新醒目的环保关键词闪现眼前:低碳生活、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无烟营区、生态环境、循环利用。
作为地地道道的三峡人,中队原指导员望涛见证了三峡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目睹了随后坝区发生的巨变:柏油马路遍地、跨江大桥飞架、旅游市场越来越红火。似乎在一夜之间,曾经的贫穷山沟变成了富庶之地。
但三峡库区禁渔后,许多以渔业为生的家庭没了经济来源。面对利益得失,望涛等来自驻地的官兵,主动给家乡群众讲绿色发展的道理,耐心给家人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型从事其他生产。
多年来,中队官兵义务为游客发放环保宣传单、光盘数万份;举办环保讲座、交流数百场次;制止和抓捕在坝区水域偷捕鱼、在坝区两岸山体偷挖名贵植物等1000多次;参与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放生30多次。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