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陆军启动了《高级有人-无人编队演示项目》,开发并验证高级有人-无人航空编队技术,进一步提升美陆军多域作战能力。其实,2017年3月,美国空军就已经在“海弗-空袭者Ⅱ”演习中,展示了基于有人机/无人机编队中无人僚机自主执行对地攻击的技术能力。同年3月,法国达索飞机制造公司成功实现了“神经元”无人机与“阵风”战斗机的数百千米飞行。
这一系列的行动表明了人机协同技术已经取得较大进展。随着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战略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应用,人机协同将日益走向成熟,在未来战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作战模式将被改写,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旋律。人机协同的广泛应用,将使人与机器作为统一的作战单元渗透于战争与作战准备的整个流程,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升级,进一步丰富新型作战力量的内涵,各类“混搭式”新型作战力量将不断出现。随着军事物联网、军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建设运用,用于信息支援、指挥控制、效果评估、后勤保障的“云端大脑”“数字参谋”“虚拟仓储”等也将为人机协同的成熟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1月,俄军在叙利亚使用战斗机器人开展了军事行动。当时,在一次攻占高地的行动中,使用了10部战斗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与无人机、自动化指挥系统形成集群作战,掩护叙利亚政府军攻占高地。20分钟的战斗中,打死70名敌人,而叙利亚政府军仅有4人受轻伤。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报道,俄方在无人装甲车方面也已经投入研究。此外,美军在《坦克-机动车研发与工程中心-30年战略分析》中明确将人机协同前沿技术作为坦克-机动车研发与工程中心未来30年重点研究方向。随着人机协同技术的不断成熟,装备的数量不断增加和作战功能的不断拓展,人机协同将成为陆战领域武器装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的作战任务将全面覆盖侦察、监视、后勤、火力打击、机动突击等主要作战任务。
空间机器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未来人机协同空间作战提供了可能。目前,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正在进行的“蜻蜓”空间机器人在轨装配项目已处于在轨安装和重构大型天线项目地面模拟演示阶段。此外,美军计划下的“细胞星初始任务”试验卫星在国际空间站由6颗细胞星“拼接”并部署,这些卫星的通信、姿态控制、电源和数据处理及推进均由地面人员通过软件进行控制。俄罗斯已经开展多项试验,包括测试基于人工智能的空间机器人自主操作技术,在轨测试可移除太空垃圾的降落伞结构,上述技术发展成熟后,可用于发展空间对抗装备。
人机协同虽然前景乐观,但仍要面临一些挑战。一是人机之间的交互问题。当前,随着语音识别、触控屏等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在人机交互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要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战场,人机之间需要更高效更复杂的交互。二是人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较低,远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协同、互相促进。三是人机之间数据链接需要持续稳定,以确保在数据链受到攻击的时候能够进行准确的通信。四是人机都需要处理和快速理解数据的能力,而这些数据可能由于干扰而以中断的方式接收,要确保人机成员都必须理解任务意图。五是开发人员还必须改进算法,以平衡对人机协同时速度、可靠性和精度的需求。
在未来的战场上,人机协同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至少目前看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有限,替代首先发生在部分领域,依然离不开人机协同。人工智能主要实现手段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实现机器学习的一种方式。尽管目前深度学习在众多领域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涉及战场上创造性、无法给出明确定义和边界、缺乏现有可数字化的知识经验的任务,机器可能就无能为力。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机器在作战领域的实际应用更多起到辅助功能,最终拍板决策依然离不开人类。
(作者:周小程、袁艺,均系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争设计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