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

    心怀诗和远方,根植深厚土壤

    作者:常河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8日 06版)

        【记者观察】    

        韩再芬代表很兴奋。

        她的兴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界和社科界的研究及创作指明了方向。

        当下,很多传统艺术形式因为创新不够,导致年轻观众“走散”,生存境况堪忧。但韩再芬没有这样的担忧。30多年来,她一直坚守、活跃在黄梅戏创作与演出一线,是第二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群体中的标志性艺术家。上到国家级艺术殿堂,下到村镇广场,都能看到她和她的团队的身影,戏曲飘香,韵味悠长。

        “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人民接受和喜爱。”从民间“吃百家饭”成长起来的黄梅戏,一天都没有离开人民,这是黄梅戏艺术在人民群众中长青的不二法宝。

        2018年,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黄梅戏《邓稼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受到了各界好评,观者如潮,其中不乏年轻的观众。

        “《邓稼先》就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作品。”在韩再芬看来,邓稼先代表的是一代中国人无私奉献、矢志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就是‘明德’,当然值得书写,也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身在北京,韩再芬仍然不忘正在创排打磨的这部作品,涌动在她心里的就是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

        面对市场的萎缩和观众的流失,是坐以待毙,还是等着“输血”?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从形式到内容。前进的中国永远不缺直击人心的题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和呈现的手笔。艺术的核是诗和远方,但艺术的根必须深植沃野。

        牢记以人民为中心,聆听时代的心跳,传统艺术形式也会发出时代的光辉,这应该是黄梅戏给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带来的启示,更是时代发出的召唤。

        (作者:常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