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

    青海:描绘三江源壮美画卷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24日 01版)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要深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这是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青海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3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把总书记对青海的关怀厚爱和殷切期望转化为全省上下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

    三江源头 青山绿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强调,青海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刘宁说:“两年多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天字号’改革工程来抓,先后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基本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努力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初步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们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30个保护项目;率先构建完成了‘1+5’规划体系;开展了三江源草地、林地、湿地、地表水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建立了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介绍,为实现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已探索形成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员达17211名,年内发放补助资金达31494.96万元,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两年多来的试点工作为深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到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时,青海将向全世界展示一个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刘宁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 共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一碗拉面改变了我和乡亲们的生活。”撒拉族小伙马毛它海日的拉面馆开业已经快两年了,靠着一手拉面手艺自己致富不说,还带动了近百名乡亲脱贫。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乃至带动全村实现脱贫的缩影。”撒拉族全国人大代表韩永东介绍,青海省群众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近3万家,从业人员18.2万人,从业人员占全省劳务输出总数的15%。目前“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48.51亿元,实现利润50.53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1.18亿元。

        “青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贫困问题与民族、生态问题相互交织,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刘宁说,两年多来,青海省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并围绕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等发展现状,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7年青海省有7个贫困县(市、区)摘帽,2018年有12个贫困县摘帽、526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年底的8.1%下降到2.5%。”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介绍,仅2018年青海就累计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14亿元,全力推动牦牛、青稞、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民族手工业“五大特色扶贫产业”。

        2018年,青海省共计扶持44.35万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商贸流通等到户产业,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产业发展新模式。在39个贫困县扶持建设扶贫产业园,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民族团结 和睦发展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哈勒景村村支书拉莫扎西家是一个四个民族共处的大家庭,他本人是蒙古族,妻子是回族,女婿是藏族,儿媳妇是汉族。“互相尊重、相亲守望、团结和睦,民族团结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拉莫扎西以身作则,一家人彼此尊重民族习惯,共同劳动,靠养殖业一年收入超过50万元,生活美满幸福。哈勒景村260多户,像他家这样的多民族大家庭占四分之一。邻里间不分民族互相帮助,传授致富经验,使哈勒景村很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团结村、富裕村。

        “多年来,海北州坚持一票否决,各级组织不按规定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目标责任制的,不得参加各类先进集体评选。”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尼玛卓玛说,这些年来,海北州被国家、省州、县乡命名挂牌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达标单位机关、乡镇村社、寺院学校、企业厂矿比比皆是,海北州在民族团结进步指标评比中,群众满意率始终在98%以上。

        “民族团结既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更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刘宁说。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