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代表委员履职记】
“一带一路”,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2018年的“关键词”。这一年,他先后40多次赴国外参会、调研,所到之处,话题从来不离“一带一路”。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对外交流中,黄平委员发现,“五通”中,民心相通最为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宗教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唯有民心相通,才能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增强沿线国家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黄平委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统筹考虑各国国情,因国施策。会后,他以学术交流的方式,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黄平委员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是专门从事欧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科技政策和国际关系综合研究及国别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东欧国家成为研究热点。
“中东欧16国全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这些国家的科研机构、智库等开展深入交流,对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学术领域高端人才互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意义重大。”黄平委员的另一重身份,便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院长。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与中东欧部分国家建交70周年,我们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人文互通,为实现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尽一份力。”黄平委员表示。
(本报记者 王琎)
【采访手记】
民心相通绘好“工笔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壮大,民间交流的贡献不容小觑,而学术交流则是民间交流的重要一维。
黄平委员是以学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实践者。在他看来,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等有所不同,民心相通见效虽慢但影响长远。以学术交流的方式促进民心相通,则是学者的优势和本分。
黄平委员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已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面向未来,应在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领域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充分发挥现有机制和平台的作用,深化学界、智库的交流,不断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