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一个红白理事会、开设一个专题专栏、创作一批文艺节目、搭建一个公益相亲平台……自2018年以来,河北省邯郸市在全市5379个行政村,推行移风易俗“十个一”,社会风气悄然一新。邯郸市文明办主任李彦力说:“移风易俗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全面打好这一硬仗,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每一个角落。”
以接地气的形式培育文化
“清漳河水波连波,太行深处小山窝。山沟崎岖辙连辙,毛驴也能拉大车。崭新的风尚浇灌着文明花啊,同奔小康我们满载收获……”由涉县县委宣传部推出的微电影《彩礼风波》刚一上线,主题曲就被当地群众广泛传唱,其故事更是让人深受启迪。
像这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带着泥土芳香的节目,邯郸编排了190多个,从三句半、小品、双簧、坠子书等小节目,到以孝老敬亲模范刘贵芳、模范扶贫干部王晓明为原型编排的现代豫剧大戏《咱家闺女》《梨花开了》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除一次次深入社区、乡村巡演外,节目还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平台展播,耳濡目染,成风化人,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移风易俗,说到底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如何让文明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此,邯郸一直在探索。由市、县、乡、村四级1.2万余个微信群组成的微信矩阵已覆盖群众210万人,户均覆盖率达80.15%,已基本实现先进文化传播的“无缝对接”;市“惠民帮帮团”走乡入户,把党的创新理论“翻译”成乡言俚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肥乡区组织“文明新风润泽城乡,百校万户共谱新章”活动,探索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带动社会文明新风。
用“铁章法”管住坏风气
红白事大操大办是广大群众的切身之痛,但客观上又受人情世故、面子观念绑架,这个结怎么解?
馆陶县古高庄村村民古泽华妻子患病,治疗期间已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妻子去世后,老古又作了难:简办丧事怕人笑话不说,就是妻子的亲戚也不答应啊。这时,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古金桥站出来解围:“老古,这个事我帮你办。”
古金桥拿出《村规民约》给女方亲戚做工作:“不是老古办不起,而是村里的规定不允许这样办!”最终,乡邻帮熬的大锅菜代替了酒店里的宴席。事后,古泽华一家向村红白理事会致谢:“以前村里人办白事光酒席最少要花两三万元,现在按照新规矩,统共花了不到3000元钱!”红白理事会在全市已组建了5379个,完成了对乡村的全覆盖,并依据新制定的《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等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是关键。2018年以来,全市对52万名党员干部强化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并全部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公开承诺书》。教育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直查直处,公开处理。目前,因抓移风易俗工作不力,邯郸已对3名乡镇党委书记和10名村党支部书记作出处理,并公开曝光,用“铁规矩”勒住了不良风气的缰绳。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周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