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7日 星期日

    五大特征教您识别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7日 06版)

        【延伸阅读】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们也因此称这个时代为“大众麦克风时代”。自媒体时代,部分媒体因利益驱使,以吸粉、增加关注率为主要目的,以“老谣新炒”和“移花接木”为主要手段,成为谣言滋生、传播的“重灾区”。大量的文本分析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在内容上往往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标签化。谣言普遍自带“致癌”“有毒”“激素”“不孕不育”等标签,用“善意忠告”“跪求转发”“央视曝光”“紧急通知”“紧急扩散”等良苦用心,用极尽夸张的词语吸引网民的眼球。在文章标题中,造谣者不仅借助感叹号、问号与省略号等标点符号赢得受众的关注度,而且通过字符空间的大量占用来吸引读者注意。在正文里喜欢搬出博士、中医专家、媒体等一系列权威机构和专家的头衔,试图以“专业”“权威”“百分百”等极端化的词语进行论证。

        二是情感化。为了扩大传播面积和影响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文本运作,如增加细节、利用极具感染性的词语来增强文本和受众情感上的接近性。例如选择老人、儿童、学生、农妇、孕妇作为文本主体,不惜加入骇人听闻的背景故事“博同情”。然而,在正文内容上,此类谣言对危害事实的描述往往一带而过、含糊不清,无法提供直接的因果证据。

        三是视觉化。造谣者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图、文、视频并茂的表现形态,引发用户的转发行为。从“塑料大米”谣言中的图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药葡萄”谣言小视频成风,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更倾向用视觉化的表现元素让自己看起来更“真实”。特别是视频类谣言,其具有流动性的画面,现场感更强,辟谣难度极大。大多数网民在视觉冲击下,“眼见为实”的心理暗示会削弱他们的理性精神,降低对这种“眼见不一定为实”视频类谣言的免疫力。

        四是周期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由于主体的限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期性特点。数据显示,每年1月和12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的低谷期;5月和6月是该类舆情的活跃期,特别是相关农产品集中上市的时节,谣言如影随形。2018年春夏季节,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多发,先后出现“吃草莓容易感染诺如病毒”“喝茶等于喝毒药”等多组谣言。

        五是商业化。相关统计显示,79%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文章中含有广告内容。什么农产品要上市了就造什么的谣,什么东西好、公众喜欢吃什么就造什么的谣,制造“恶心”吸引围观,蹭热度发广告。谣言广告大多为硬性广告,以口号呼吁类为主,表达手段单一,宣传意识浓厚。其中一部分商家为给自己的产品做宣传,以广告软文的形式刻意夸大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虚假宣传,从而获得商业利益。

        (邓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