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4日 星期四

    福建莆田:“厕所革命”让乡村更宜居

    作者: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许爱琼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4日 10版)

        日前,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社区不远处,一座新建的燕尾脊装配式公厕成了整个社区关注的焦点,成为“明星公厕”。这座公厕宽敞洁净,还装上了许多乡村公厕从未见过的新奇装备:全感应自动式冲水系统、婴儿护理台、幼儿坐便器等一应俱全;单独设立残疾人专用位,并配上醒目的紧急求助按钮;公厕门口的显眼处,还配备手机扫码免费取纸机。

        “这座公厕位于城乡接合部,去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10点,会有人不定时巡查,随时清洁。”城厢区环卫处主任林清飞介绍,公厕旁还设有“城市驿站”,内有饮水机、微波炉等设备,附近的环卫工人、市政维护人员都可以在这里休息。

        厕所虽小,但展现的是乡村的民生与文明;如厕事微,但关乎农民的体面与尊严。在莆田,得益于近年来推进的农村“厕所革命”,像这样的“明星公厕”越来越多。

    打造“内外兼修”的农村公厕

        1月21日一早,城厢区常太镇洋边村保洁员黄国清像往常一样,走进村庄公厕进行保洁。“再过十几天就要过年了,今年远房亲戚来做客,我可不担心了。”家外有整洁明亮的公厕,家里也有了洁净的卫生间,这让黄国清感慨万分。前几年,因为家里的旱厕简陋脏乱,每逢春节宴请宾客,大家如厕成了一件尴尬的事。

        常太镇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由于历史原因,加之给枇杷施肥的需要,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建有一座旱厕。天气一热,蝇蛆成群,臭气熏天。如今,再走进这里,红瓦白墙燕尾脊,棕色窗棂古韵浓,一座座设备齐全的农村公厕,在绿树掩映中俨然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莆田市各级政府狠抓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外溢、臭气熏天、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政府全力整治农村旱厕、化粪池的直接原因。”莆田市环卫处主任林存华告诉记者。

        早在2015年,莆田就将全市公厕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厕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项目;2017年起,莆田又将其列入党政环保目标责任书来考评;2018年4月,莆田又出台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农村“厕所革命”从局部扩展到全域。

        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要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

        改革过程,难题不少。公厕选址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破解“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要”的选址难题,村干部往往要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对此,莆田市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在绿地、步道等公共用地必须配套建设公厕,村部、宫庙、戏台等配建的厕所必须对外开放,农村人口集中地段的旱厕一律推平整治,就地新建。同时,凡是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新村建设,必须配建公厕,并统一公厕外观和内部样式,打造景观公厕、旅游公厕,解除村民不愿建、不让建的顾虑。

        莆田从小处着手,从标准化向精细化转变,不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向纵深发展。数据见证了莆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铿锵步伐。3年来,莆田共拆除农村旱厕3.2万座,新建农村公厕889座,完成率居全省第一。“今年起,我们将确保每座公厕都有专人保洁。”林存华介绍,“我们同时将实行‘网格员’巡查制,把农村公厕卫生保洁列入综治网格和数字城管巡查内容,每天定期巡查,实时解决问题。”

        此外,莆田还将依托莆田数字城管等平台,发布互联网“寻厕图”,并拓展农村公厕的服务功能,配备母婴坐便器等便民设备,提供免费Wi-Fi、应急充电等便民服务,让“方便”更方便,公厕更公用。

        (本报记者 刘成志 高建进 本报通讯员 许爱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