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资料显示,现在全国备案的博物馆已超过5000家,目前仍以每年2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这是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国家实行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数从2.8亿增长到9.7亿,数十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百万,居世界领先水平。”同时,全国的博物馆每年推出两万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举办20余万次教育活动,也在力求让博物馆公共服务迈向均等化、普惠化,让人民群众可以更好地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此外,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当今博物馆事业的鲜明特征。博物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与公众的“超级链接”。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为代表的文博类电视节目的热播,博物馆与教育、旅游、设计、动漫、影视的融合发展也渐次开花;“文物带你看中国”“故宫社区”“数字敦煌”等精品展示,借助互联网,让璀璨的文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博物馆开发文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延伸博物馆产业链,让公众把国宝带回家。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与世界博物馆强国之间的差距,博物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近日,围绕故宫文创口红发生的“宫斗”,其实折射出的就是博物馆文创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今年举办的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第八届“博博会”)就可以看出,博物馆文创已成为公众聚焦博物馆的重要亮点。目前,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大馆,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以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博物馆,是主力军;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文创发展就相对滞后。同时,博物馆文创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大众化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业已凸显出来。
记者了解到,针对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将进行统筹发展,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地区,依托博物馆建立一批国家地标和精神标识;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健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机制,完善国家各级博物馆名录动态调整机制;协调不同属性博物馆发展,探索建立行业博物馆认证制度和部门共建共管机制;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大力推动自然类、科技类、现当代艺术类博物馆发展,倡导社区、生态、户外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发展。
大量文博类电视节目、纪录片、科教片热播,文博创意产品持续热销,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频繁与博物馆合作,表明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需求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人民群众自我增值、情感寄托、文化休闲等多元化需求,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刘玉珠说,“博物馆必须积极拓宽视野,延伸功能,转变定位,担当责任。”
(本报记者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