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1日 星期二

    石河子大学:“一带一路”与教育现代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1日 05版)

        由“一带一路”新疆发展与中亚合作高校智库联盟与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教育现代化”主题论坛,旨在聚焦“一带一路”实践对教育的新要求,强调教育现代化对“一带一路”实践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带一路”与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

    夏文斌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需要我们全方位、立体化地去增添新动力,其中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就成为一项基础而关键的工作。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理念的互学互鉴。教育是人类文明成长的重要阶梯,体现着每个民族精神发育的历程。人类历史进程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各民族的教育思想发育、成长、成熟,正是由于各民族教育理念相互启迪,人类的发展进步才能不断加快。今天,当我们书写“一带一路”的宏篇巨著时,更需要加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教育理念交流,更需要在新实践中,形成教育的共识。培养追踪世界科学前沿的创新型人才,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所赋予“一带一路”的新要求所决定的;培养融通中外的国际化人才,是由中国正在深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所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教育不断走向世界的四十年。面对未来的“一带一路”新征程,更需要我们面向世界和未来,加快推进教育理念的共建、共生、共享。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方式方法的互学互鉴。当代世界的跨文化交流,必然需要我们在教育方式方法有更多的融合之举。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惜时刻苦学习的重要性,注重立德树人和人格品行教育等,都是世界教育史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教育注重批判质疑、动手实践等,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在国际化教育加以吸收和学习的。

        以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教育创新上互学互鉴。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制度组织或是教育方式,都需要把握人类现实实践问题的新走向。比如“一带一路”迫切需要财会、新材料、外语等方面的人才,而对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各国都有各自的培养模式。对中国教育而言,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华学习,让他们更多了解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学科学术的新发展。此外,还要把大数据引入到“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全过程中。

        总之,中外教育的互学互鉴,不是各国、各民族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简单汇集和相加,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推进“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进步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世界教育为归宿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教育格局和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现代化

    蔡文伯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教育现代化是在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演化而来的,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在谋求区域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推动着教育发展模式的改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内源性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将教育视为一项共同利益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与“一带一路”打造文化包容责任共同体的目标相辅相成。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利益,将教育现代化的社会成果由一国拓展到多个国家与地区,实现多边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共同利益是未来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强调政治上的互相尊重、经济上的合作共赢、社会发展上的公民共建、文化上的求同存异、生态上的共商共建共享。教育现代化尊重个体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个体方面具有跨时代意义,推动着社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力的质性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弥补了经济快速发展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缺口,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同时,教育具有启智育人的价值内涵,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稳定器的功能。文化的包容推动国家间、地区间、个体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减少摩擦与争端的柔性利器。依托信息技术优势,现代化教育已经逐渐打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更加明显,为互利互信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保障着区域间的和平与稳定。此外,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人的进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对个体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创造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

        教育现代化有利于夯实多边合作的民间基础。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离不开民间支持,自“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启动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更为广泛的学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教育现代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着国家层面互利互惠,也有助于加深对民间意愿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为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奠定良好的民间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现代化推动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现代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也为沿线国家后备力量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助力我国以更高姿态与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谋求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接轨。

    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现代化

    赵红霞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与教育现代化有紧密联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人才,而教育现代化是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最终目标。如此一来,“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是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绝佳时机。

        参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应当承担起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想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达成相互认同,就必须依靠教育作为交流融合的渠道和桥梁。也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学校教育现代化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

        坚持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除国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一带一路”基础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教育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作,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新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总体来说,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到“民心相通”,因此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教育。文化是人类推动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媒介,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国与国之间互利互惠是根本,民心相通是根基。只有全面了解人民需求与广泛民意,才能促进合作。所以,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学科现代化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教育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教育使命,要求沿线高校通过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此愿景,石河子大学教育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四通”要求,重点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着力彰显新疆教育发展与中亚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安全等研究特色,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课程建构范式,形成辐射中亚的区域性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利用新疆“一带一路”区位优势与中亚周边国家开展教育交流研讨与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中亚各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语言能力提升”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培养教育领域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特色人才。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蒋 凯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绿洲学者、教授)

        开放带来进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开放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教育对外开放在我国国家战略和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条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服务国际国内大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向前发展,深入推进,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教育对外开放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人文交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的教育基本政策。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强调平等交流,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原则。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大力开展国际教育援助,加大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交流。在国际教育援助中,我国强调平等交流、互利互惠,得到受援国的广泛尊重和高度认可。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进程中,教育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扩大和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实行积极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全面开放新格局,也有利于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开拓广泛的发展空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2017年共有31.72万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推动了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人文交流,架设了中外人民友谊的桥梁,培养了大批知华友华人士,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一方面,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另一方面,加强统筹谋划,扩大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稳步推进境外办学。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依托自身优势,配合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海外机构和项目、特色专业、培训中心,为当地和我国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配合外交大局、推动经贸合作、扩大高校国际影响作出了积极贡献。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促进了人文交流,宣传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传播了中华文化,增进了其他国家人民对我国的了解,促进了民心相通,为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