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增进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就需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背景下的文化互鉴。”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等主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话题进行探讨与对话,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寻找加速度。
外国文化研究领域短板尚存
“比电影还好看的是泰国广告,而比泰国广告还好看的,是印度电影。”
近几年,泰国广告和印度电影突然火了起来,收获了很多中国观众的盛赞。
“中国人喜欢泰国的广告作品和印度的电影作品,因为透过形式可以看到朴实而优美的情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说,文化相通的根本,在于不同民族和国家间也能找到共通的人性情感,而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最能够超越利益冲突、意识形态隔阂。
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相通,也成为很多专家关注的焦点。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纳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与国外差异巨大,使得中国经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到外国去。从过去“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看,我们走向世界,最缺乏的不是项目、资金和技术,而是文化研究——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现实的研究,以及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传播和文化间互动的研究,而这些方面研究的短板使我们走了不少弯路。
基于此,陈纳分析说,“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外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入手,从跨文化传播和文化间互动的视角,来思考解决途径。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高端智库建设重点,中国艺术研究院下一步也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研究列为重点,加强与法国、印度等国家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未来将搭建更多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科技加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穿梭历史与现今,触摸工艺与匠心。2016年,一部“慢悠悠”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纪录片中,故宫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复师圈粉无数。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介绍说,近年来,专门的文物修复学院陆续设立,推动了高水平复合型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而经过充分的理论与科技探索,中国日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活跃力量。
那么,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否可以提供加速度,这成为专家研讨的一个重点。
“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其引领趋势是文化科技融合,其主要特点是‘数字创意生态’的出现。”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必须以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作为重要推动力,以“数字文化”为核心战略。
敦煌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杨继军也认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世界文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一旦与文化结合,将会为文化产业插上翅膀,拓展无限的市场前景,也会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新媒体、新技术,这些文化内容可以得到快速传播。”韩中文化艺术论坛名誉会长柳在沂认为,重视和使用技术的加持,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国际化,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 张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