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1998年1月5日,中国北京航天城,我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
2018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航天前辈们坚定航天报国的信念,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如今,沿着前辈们的脚步,我国航天工作者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再到实现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深深熔铸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巡苍穹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说,“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2003年,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平安返回,千年梦想一朝梦圆。中国人以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也能实现载人航天。景海鹏还记得,那时,一封封饱蘸民族自豪感的信件就像雪片般飞到航天员大队,其中有一封信尤为特别,来信者叫方国俊,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选拔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计划——“曙光一号”计划,然而,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计划几经波折最终未能实施,飞天成了方国俊一生不能实现的梦想。景海鹏说:“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会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面对各种利益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广大航天工作者在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科研院所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规模宏大、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航天城也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先进的航天测控网开始启用……
载人航天工程作为一项高风险的重大科学试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载人航天的成功,每一次操作都事关航天人的安危。中国航天奠基人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追求,自觉把祖国命运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新一代航天人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个人选择与人民企盼紧紧联系在一起。依靠这种精神,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当首次载人飞行的飞船返回地面,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仅用了11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现在,我国是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第三个把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也是一个已经迈进空间站时代的国家。
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员先后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绕地球飞行1000多圈,行程达4600余万公里: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环”成功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第一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景海鹏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见证了我国从航天大国不断向航天强国迈进。”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的航天员翟志刚说,经过几代航天人奋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是托起飞天梦的精神之翼,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宝贵民族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断挖掘载人航天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实现航天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本报记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