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而采取不同方式消费精神产品及服务的行为。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的对象是精神产品及服务,如书报杂志、艺术品、文艺影视、网络游戏等。
文化消费的现实作用及存在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扩大文化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加凸显。
一方面,扩大文化消费符合新的消费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已经逐渐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在量的满足基础上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刚性需求,文化消费是弹性的,具有“黏性”特点,即某种文化消费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习惯并持续攀升。文化消费因人而异,不同的消费者由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等差异,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各不相同,呈现明显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扩大文化消费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优势逐渐弱化,投资需求、规模逐渐缩减,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相应地,文化消费作为整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品生产,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与传统行业相比,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创新、创意,具有占用资源少、消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因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改变要素配置,降低对物质资源的依赖程度,化解过剩产能,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重心转向发展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竞争力强的行业,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
目前,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且日益多样化。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发挥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要求相比,文化消费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消费总量偏低。与物质消费相比,我国文化消费的总量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速度明显加快。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进入“扩张时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其中,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086元,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另外,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文化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占比也不高。
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文化市场发展很快,以至于有些文化产品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给予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村文化市场仍然存在供给短缺问题,文化消费依然乏力。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欲望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消费重点还是在衣食住行等实物型消费上;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收入低,消费能力有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问题主要在供给侧。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中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低端供给大量存在,且缺乏精准的个性化文化服务。
对策建议:供给侧发力,释放文化产业新产能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主题,供需关系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动力。这个规律对于文化市场同样适用。因而,解决文化消费中遇到的问题,扩大文化消费,使其发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要优化文化市场,着力在供给侧发力,释放文化产业的新产能,从而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第一,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据统计,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近5万亿元,实际消费仅约2万亿元,缺口达3万亿元左右。巨大的缺口表明当前我国文化产品依然存在总体质量不高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文化消费形式不断涌现,引发文化消费市场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供给要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要增加产品的文化、情感含量,使之为大众喜闻乐见且愿意消费。
第二,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品,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偏好。随着文化消费支出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一方面,要充实服务内容,通过服务业态创新和服务内容优化,提升消费体验,扩展消费者的消费空间。另一方面,文化娱乐设施要以更灵活方便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其碎片化消费需求,提高消费便利度。近年来,95后、00后已经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时尚、个性。因此,要针对他们打造各类新型文化产品,一方面推出新的文化消费形态和消费内容,另一方面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产既保留中华文化精髓,又符合年轻人审美需要和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另外,注重区域性文化消费也是提高供给质量的题中应有之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按照区域性特色打造专门的消费链条。
第三,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行结构调整,但转型升级步伐较慢,规模小、集中度低、技术支撑不足。更好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调整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起到引领文化消费、提升人们精神追求品质的作用。同时,还要针对当前城乡之间结构不合理问题,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发展新业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还要把扩大文化消费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文化企业面向农村投资兴建更多适合公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从而有效补齐农村文化消费不足的短板。
第四,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建设。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在增加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要注重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建成一系列功能完善,消费设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自成体系的文化消费场所,使消费者有地方消费。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改善场所管理、票务管理等服务,使消费者愿意消费。另外,作为文化产品的需求侧一方,文化消费者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文化修养和品位,做到文明消费,以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日益完善的市场环境相匹配。
(作者:罗能生,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孟湘泓,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