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精业济群 兴药报国

    ——追记我国药物化学家彭司勋院士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亮逸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11版)

        彭司勋 资料图片

        【追思】   

        12月9日,我国药物化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司勋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100岁。彭司勋的离去,让药学界、教育界为之悲恸。

        1938年,彭司勋考入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从此,便与药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8年,彭司勋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5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彭司勋,在哥伦比亚大学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正当人们向他表示祝贺的时候,他却提出要回到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时,正是他在药学研究上如日中天的时候,科学技术更为发达的美国想留下这位有着丰硕研究成果和勤恳钻研精神的中国学者,彭司勋断然拒绝。

        “作为海外学子,唯有知识可以报国,我辈当义无反顾!”彭司勋说。

        风雨如磐,风雨无阻。1950年底,彭司勋与邓稼先、叶笃正等百余名学生、学者一起冲破重重阻力,终于踏上归途。在太平洋的海轮上,他心潮起伏,期待着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彭司勋深感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因此他于1951年初应聘回到母校任教。从此,他便伴随着新中国的风风雨雨在药学事业的路上跋涉前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彭司勋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药物,重点为作用于钙、钾离子通道的化合物。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历时10年,对异唆琳类化合物心血管活性、构效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合成新化合物220多个,发现多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心脑血管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86017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被列入医药科技创新技术“1035”工程。

        回想起一年前在病榻旁和老师谈话的一幕,学生张奕华至今仍难掩悲痛。

        “当时彭老因为肺部感染入院治疗,身体极其虚弱,但他仍然关心着学校人才培养和医药科学的前沿话题。”张奕华回忆,当谈起学校新上马的科研项目,彭司勋立刻来了精神。然而,没想到这短短15分钟的谈话,竟成了他和老师的最后一次交流。

        “生活中的彭老平易近人、如师如父,但遇到科研问题,却严格得让人害怕。”张奕华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每一次报告、论文都极为谨慎,所有数据都务必经过反复实验,所有结果都要反复检查。

        彭司勋最痛恨的就是学术造假,他常常教导弟子,要做好学问,更要做好人。“这句话,恩师说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虽然恩师远去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科研风范和长存的精神遗产。”说到这里,张奕华早已泣不成声。

        躬耕于教,育万千桃李。40多年来,彭司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人才,他们均学有所成,遍布各地,为我国的医药开发研究和制造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亮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