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辽金东京地区文物展开展——

    “铁凤风鸣”演绎出的契丹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王君竹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11版)

        石狮茵镇 王君竹摄/光明图片

        鸡冠壶 王君竹摄/光明图片

        【新展大观】  

        “平章俊味天下无,年年海上驱群胡。一鹅先得金百两,天使走送贤王庐。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腹中惊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经宿食。”这首《契丹风土歌》展示了千年前辽沈大地上契丹民族的快乐生活,这片白山黑水有很多全国独有的辽金时期文物。

        经过为期一年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展陈改造工程,12月6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面向公众推出首个文物专题展:“铁凤风鸣——辽金东京地区文物展”,精选153件(套)东京道(路)中辽阳、沈阳两地以及周边出土的辽金文物,多方面展现辽金东京道(路)地区的生活。

        辽金时期的东京,就是现在的辽阳。作为辽金时期的五京之一,它是当时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年辽太祖“铸铁凤以镇之”,因而又称为铁凤城。这些辽金文物种类丰富,风格多样,不仅有生活用瓷中的鸡冠壶、三彩盘等特色瓷器,还有花纹精美的铜镜、可爱有趣的江官屯玩具瓷等物品。该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辽阳博物馆、沈阳市考古所共同承办。

    民族融合——游牧者的生活

        记者在展区看见了一对巴掌大小的石狮子,它们侧转着头,憨态可掬。讲解员介绍,它们叫茵镇,是用于压住帷帐四角或者压住座席的。在中原地区,茵镇兴盛于西汉时期,五代以后,室内改设桌椅、卧榻等,茵镇也随之消失。由于北方的契丹族仍习惯于席地而坐,所以还在使用茵镇,而同时代的宋朝早已弃之不用。

        除了茵镇能显示出契丹族不羁的民族特色,还有一种名为鸡冠壶的水器也能看出契丹民族马背生活的习惯。鸡冠壶是仿制契丹人使用的盛水皮囊烧制的,上部有可以穿绳的环扣,便于在骑马时使用,实用性非常强,保留了游牧生活的特点。“为什么要用瓷制鸡冠壶呢?皮制的不是更容易携带吗?”专家告诉记者,这种瓷制的壶主要在家中使用,反映了契丹民族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转变。可以说,辽金制瓷业承袭唐宋,技术和形制上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但仍有其民族特点和新的创造。

        在历史过程中,各民族统治者为其统治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上起到了加快民族融合的作用。辽金时期,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民族的特色都借助遗留下来的生活物品传至今日,才使我们有机会一窥究竟。

    稚子童趣——游牧者的游戏

        记者发现不少观众尤其是小朋友,被展柜里一个个可爱的小陶猪、陶羊所吸引。这难道是古人的“手办”?讲解员说,这是玩具瓷。

        陶瓷玩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过陶鸡陶狗等,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这些陶制小动物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

        而展柜中这些玩具瓷,则大部分出土于辽阳的江官屯窑。它们不仅品种丰富,形态各异,而且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古朴、稚拙的艺术美。

        江官屯窑址位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江官屯村,此地在辽代时属东京岩州,金代属石城县管辖。该窑址初建于辽代,金代达到全盛时期,元代时渐衰至废。作为当时的五京七窑之一,辽阳江官屯窑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基本承袭了唐代的陶瓷工艺,与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但辽金两朝皆为游牧民族统治,因此其生产出来的瓷器在继承唐宋时期中原陶瓷的基础上,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美感,并以富有游牧民族特点的造型闻名于世。

        试想一下,这些小动物可能是古代窑工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废弃陶土随手捏制而成,在换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增添些许乐趣。也正因如此,这些陶瓷玩具制作简便,往往不像其他生活瓷器那么精致,具有随意化的特点;然而,这种纯朴、稚拙、浑然天成的美感反而构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

    佛教昌盛——游牧者的信仰

        契丹人原信萨满教,到辽代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又接受了儒、佛、道等。虽然在某些方面保留了契丹旧时萨满教的习俗,但总的来说辽代契丹人已经以信佛为主。

        辽代的佛像造像也有自己的特点,记者在展厅见到了一座典型的辽代佛像,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发髻高起,上搭头巾垂至肩后,头部正视,双目微睁,胸前饰璎珞,宽袍长裙,双手紧握净瓶。

        这些佛造像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色,它一方面继承了唐代造像典雅端庄的遗风,吸收了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样文化融合的特点,展现出辽代造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貌。

        这些辽代佛像肩部宽阔,胸肌隆起,有刚健的气势,菩萨像多戴高花冠,束高发髻,花冠的形式很特别,类似契丹贵族的头冠;胸前通常有一串连珠璎珞,装饰较宋代的更简洁;两耳际有两条宝缯垂在双肩,并分段打结。造像的坐立姿势都很有特点,其中坐像双膝收得很紧,站像两腿笔直,稍显僵硬。

        虽然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布展不能面面俱到,但从中可以看出辽、金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风采。观众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辽金历史,感受到北方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领略到其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辉煌一面。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6日。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王君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