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向先烈致敬 向信仰敬礼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以渭华起义精神建设新华州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马荣瑞 杨永林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5日 06版)

        资料图片

        渭南华州区街景 资料图片

        渭水之滨,秦岭之北。清晨,当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大地在第一缕晨光中苏醒,默默注视她的是高塘塬上矗立的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十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纪念碑默默戍卫着起义中英勇牺牲的266位革命烈士,他们中年纪最小的仅14岁……

        1928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在中共陕西省委和中共陕东特委的领导下,渭华武装农民与共产党领导的许权中旅起义部队——西北工农革命军,在以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的渭华地区,发动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震撼西北、波及全国的大规模武装起义。

        长天霹雳响,神州百花明。起义军迅速建立了50多个区(村)苏维埃政权,形成了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其浩大的声势极大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革命斗志。习仲勋同志曾题词“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并评价起义是“我党继南昌、秋收、广州暴动后的又一次大暴动”。

    西北革命斗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秦岭苍苍,渭水泱泱,先烈之风,山高水长。

        2018年4月28日,来自中共陕西省委的主要领导、革命先辈先烈亲属代表、高校以及媒体界代表齐聚渭南市华州区高塘塬这片红色沃土,共同缅怀9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座谈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表示,90年前发生的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是西北地区首次军民相结合的武装起义,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朽丰碑。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不怕牺牲、矢志奋斗’是对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高度概括。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是我们党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委员陈立说。

        “回首历史,我们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族谱’。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勇敢开创、努力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它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一整套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光辉一环,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席座谈会的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说。

    党建引领:在传承中汲取红色动能

        历史从来不曾远去,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走进位于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一条用青砖与鹅卵石铺就的路面上,铺陈着巨幅标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长20米、宽2.1米的标语铺设于1927年11月,是渭华起义部队撤退前,时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带领警卫员用黄土将标语掩埋好才得以保存至今,并成为渭华起义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

        1951年,这幅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的巨幅地标重见天日,1981年,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得到修缮,1988年,渭华起义纪念塔建成,纪念馆同年落成开放……

        现在,包含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塔、展厅的渭华起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陕西省党性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来参观人数逐年增长,截至2018年10月,今年游客量已突破170万人次。”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余忠民说。

        如今,依托渭华起义革命遗址、遗物、革命纪念馆、纪念碑为主的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建设党性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接受渭华精神熏陶,已经成为渭南市华州区党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在距离渭华起义教育基地仅3公里的渭华干部学院,占地430亩的校区建设现场正在紧张施工,教学楼、图书馆等十余栋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

        “明年4月,渭华干部学院将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学院将同渭华起义纪念塔、起义陈列馆、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旧址构成四位一体红色教育的大格局。”渭华干部学院筹建处干部闫猛告诉记者。

        “渭华精神具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层面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利用渭华精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将红色元素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渭南市华州区委书记霍文军说。

        在发掘渭华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华州区与高校院所合作先后编纂出版了《渭华起义》《渭华起义故事民谣集》《渭华起义英烈谱》等10余种书籍,拍摄了《渭华起义》电视剧和大型文献纪录片,借助媒体讲述“华州党建最强音”,同时在全区内建立了以渭华精神为主题的党史村史馆12个,努力打造具有华州特色和印记的党的历史文化。

        华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宁告诉记者,在思想宣传教育方面,华州区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家庭活动。特别是以教育为抓手,组织辖区内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渭华起义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在华州全区形成干群合力、全民参与、全区融入态势,把渭华起义精神融入群众的血液里。

        值得一提的是,华州党建已见实效,党建优势正逐步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发展优势和工作优势。目前全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和“三级干部”包村联户的帮扶机制,10个专项巡察工作组督导扶贫工作,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为全区党员干部的目标追求和使命担当。

        “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一定会保护和建设好渭华起义这个红色阵地,切实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让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霍文军说。

    追赶超越:在发展中弘扬革命精神

        90载渭华起义硝烟散尽,90载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今天,37万华州儿女在建设“富裕、宜居、和谐、开放新华州”的征途上奋力追赶超越,以实际行动向渭华起义先烈致敬,向信仰敬礼。

        发展是第一要务——打造关中经济强区。为了紧紧抓住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建设的机遇,华州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100个重点项目开工,以项目促进度,稳增长,调结构。如今,310国道改扩建项目华州段全线通车、华山机场落户并完成征地拆迁、19条通村公路全面完工、新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短短3年,华州交出了一串长长的发展成绩单。

        未来,华州将成为渭南重要的空中枢纽。随着华山机场筹建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空港服务、空港物流等临空经济新愿景也日益清晰。兼顾区域周边的货运物流、公务飞行、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等功能,华山机场将成为现代化的空港物流产业聚集区。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型产业加快培育。依托陕化金钼集团,延伸煤化工、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华州区努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渭南高新区东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招引高精尖企业等工作也正在快马加鞭进行中。

        此外,华州区还紧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放松。华州山药、赤水大葱、少华山鲜食西红柿、华州仙桃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已具规模,成为陕西省重要的“菜篮子”。据统计,华州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目前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88个,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885元。

        产业兴旺、经济活跃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据华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孟渭川介绍,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华州出台加快工业发展意见,积极开展“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专项行动,开启服务企业的“直通车”。全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3个工作日内就能办结企业所有开办手续。

        “建设关中经济强区是渭南市委、市政府给华州的定位。我们必须将其贯穿全区经济建设工作全过程。”华州区区长白晓林说。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面保障民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我来华州两年,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安安心心挣钱过日子;让每家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霍文军说。如今,在华州区瓜坡镇君沙村,64岁的农民熊新科终于在家门口脱了贫。2017年7月,熊家作为贫困户链接到了拳心大白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黄瓜加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换季轮作,熊老汉年收入超过三万元,当年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拳心大白菜专业合作社脱贫示范园区,理事长熊永红指着长势正好的有机花菜大棚告诉记者,产业链条上的上百名贫困户正通过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劳务收入等途径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前进。

        “脱贫,党员就要扛大旗。”走进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只见眼前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绿柳成荫,曲水环抱,宛若桃源仙境。

        据村支部书记何福善介绍,如今的张桥就是被党员带富的。村支部书记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优秀党员带头示范种植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培训、打包销售”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支部为主导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集体经济模式。在此基础上,张桥村还专门组织党员对困难农户结对帮扶……

        “支部领富、党员带富、能人帮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张桥人都不能落下。”何福善说,如今的张桥村已被规划为渭华干部学院的红色现场教学点,乘着乡村红色研学游的东风,张桥人越干越有劲儿。

        据了解,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持续减贫、阻击返贫,华州区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保产业扶贫措施落细落实,精准有效。目前,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主导的脱贫模式在华州区蔚然成风。据统计,华州区已累计实现退出贫困村38个,脱贫6741户22924人。

        “当年,渭华起义革命先烈先辈的初心就是发动群众闹革命,翻身当家做主人,让群众过上好光景;今天,华州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正是为了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华州区委副书记蒋会海说。

        民生无小事。华州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下足“绣花”功夫办好民生实事,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事作为工作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持之以恒。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华州区不断强化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企业欠薪治理的长效机制。此外,华州还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区内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立起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使劳者得其偿,居者有其屋。

        教育,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佳途径。在华州,普惠性幼儿园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创建工作通过国家和省级评估验收,人民教师的收入待遇逐步提升,投资9.5亿元的华州教育园区也正在加快建设……这一切,只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华州区卫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俊利说。在卫生健康领域,华州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健康华州战略:17家公立医院建立了“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13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成投用。

        保障民生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管齐下,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多措并举,“盗抢骗”“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西北绿色休闲名都。2018年春,华州区为渭华起义红色教育基地换上新绿装,栽植各类乔木苗木48121株,球类苗木17660株,花灌类苗木90万余株,让渭华先烈的“红色”气质在“绿叶”的陪衬下熠熠生辉。

        “一座城市栽的树,其实是一种无形资产。”华州区林业局局长王颖介绍,目前,华州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3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绿地分布合理、功能协调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

        “七十里桥峪,八十个潭,九十弯弯赛江南。”跌宕的流水,多姿的瀑布,这里并非江南水乡,这里是华州区桥峪原生态森林公园。一座城,有山有水才显得灵动,有花有林才显得和谐。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更牵涉民生福祉。

        据了解,从2016年起,华州区委、区政府便确立了“西北绿色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3年来,启动秦岭生态恢复治理等项目,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生态村4个。

        然而,生态复绿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靠山吃山”曾经是华州当地群众和部分企业的致富路子。华州区柳枝镇南关村76岁的王富宽,至今还清楚记得曾经家门口隆隆的炮声——那是采石场开山炸石的日常。

        “在那些废弃了的采矿区,草啊、树啊都长不成,远远看着光秃秃一片,就像长在秦岭山上的‘白癜风’。”回忆起往事,王富宽老人痛心疾首。村民的腰包鼓了,可秦岭北麓渐渐“病了”。由于开采设备落后、不合理私挖乱采泛滥,秦岭北麓植被覆盖率锐减,粉尘污染,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更是接踵而来。

        为了根治秦岭山上的“白癜风”,2015年华州采石行业所有证照全部注销,所有设施设备拆除到位。恢复治理工作随即展开。

        在秦岭北麓柳枝镇张桥村南侧废弃矿山边坡绿化试验点区,记者看到爬山虎、刺槐、狼尾草等已经在白色的岩石坡面上重新绽放出生命的色彩。华州区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股长潘高峰告诉记者,经过挂网、布设植生板、种子层喷播等工程措施,5000多平方米的裸露岩面已基本实现复绿,再经过半年的养护期,植被就可以自由生长。来年,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绿色更绿,红色更红,渭华大地这片红色沃土正以更加年轻的姿态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如今的华州,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日益改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华州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先进县”“全省工业增速前十名”等荣誉。

        “华州区委、区政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传承和弘扬好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努力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渭华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用华州的美好未来告慰先烈英灵。”霍文军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马荣瑞 杨永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