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5日 星期日

    “竹乡”宜丰话竹事

    作者:本报记者 闫汇芳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25日 10版)

        宜丰县芳溪镇蕉溪村,农户在采挖冬笋。赵浩旭摄/光明图片

        徐宗根在制作竹火笼。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光明图片

        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漫山毛竹直“插”云霄。何贱来摄/光明图片

        初冬时节,对于江西省宜丰县的山区农民来说,一年中挖冬笋的最佳季节也来临了。

        11月18日,冒着绵绵冬雨,我们来到宜丰县澄塘镇黄坪村,寻访一位当地有名的挖笋“高手”罗永界。“要不是这几天下雨,我早就进山挖笋去了,今天你们可就见不到我了。”罗永界笑着说。

        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只要天气晴好,又没有其他的事,罗永界每天吃完早饭后都会带点饼干、红薯等干粮,约上几个同伴进山挖冬笋,一般要到下午五六点才回家。“年成好的时候,一次可以挖100多斤。”他说,一年可以挖两个月的时间,仅靠挖冬笋每年就可以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

        毛竹的生命力很顽强,繁殖得也很快,一根竹鞭上会长很多个冬笋,但并不是每个冬笋都会长成毛竹,所以挖冬笋非但不会影响毛竹的生长繁殖,还会让来年的新竹长得更好。当然,春天的竹笋就不能挖了,一个春笋就是一棵竹子。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全县森林覆盖率71.9%,境内竹木资源丰富,现有竹林面积91万亩,活立竹1.26亿株,居全国第三位,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

        宜丰竹子多,竹笋也多,宜丰人养成了爱吃笋的习惯。每年一入冬季,宜丰城乡各个农贸市场卖冬笋的摊位比比皆是,新鲜的冬笋通过专业贩笋人进入千家万户的厨房。冬笋炒腊肉、冬笋排骨汤、笋丝猪肚煲……一道道与冬笋有关的特色美食成为当地最好的待客佳肴。据说,当地还有“全笋宴”,几十道竹笋做成的美味珍馐,让人垂涎欲滴。2013年,“宜丰竹笋”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宜丰人爱吃竹笋,更爱竹制品。小到竹筷子、竹火笼、竹扫把,大到竹屋、竹板车,衣、食、住、行都有竹子的影子。正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制品,靠制作竹制品为生的“篾匠”曾经是当地非常吃香的一个行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篾匠”的收入足以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销用度。

        罗永界的岳父徐宗根正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老“篾匠”,老人今年虽然71岁了,但精气神儿非常好。徐宗根高兴地把我们带到他的“工作室”,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竹篾、竹匾、竹火笼、竹簸箕……徐宗根熟练地拿起工具,现场为我们表演制作竹火笼,一根长长的竹篾,在他手里翻腾飞舞,充满了灵气。

        “现在不行了,做一个这样的竹火笼得要三个多小时,年轻的时候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徐宗根说,一个竹火笼卖20多元,除去成本,最多挣10元,一天做3个也就挣30元。之所以现在还在做篾工活,除了当作锻炼身体外,主要还是因为做了50多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今村里从事篾匠这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哟。”说到这里,他满脸无奈。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玻璃、不锈钢等制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角,但宜丰人爱竹之心不变。2010年,县里投资510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160亩的竹文化园,并建成了竹文化馆,对竹子的起源、培育、加工、文化内涵等进行全方位介绍,馆藏的竹雕、竹编、竹画等精美工艺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近年来,宜丰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竹产业,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成立竹产品研发中心,提升竹产业科技含量,研发出纳米竹炭、竹纤维空调清洁器、竹饮料等十几个系列上百个品种,毛竹的综合利用率高达80%以上。

        (本报记者 闫汇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