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随着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舞剧《堂吉诃德》作为压轴大戏在黄浦江畔上演,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落下帷幕。
名家名团引领最新演出潮流,原创精品以崭新姿态高度汇集,“没有围墙的剧院”凝聚全城“爱艺之心”,精准定位的艺术教育让更多亲子家庭欲罢不能。历时35天的艺术节,呈现了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
人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二十年精心打造,上海国际艺术节集聚全球一流演艺资源的“磁吸效应”越来越鲜明,一系列经典一流与探索创新交织的演出,既引领着上海市民的艺术审美不断升华,又充盈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承担着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助力建设亚洲演艺之都使命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更在不断思考,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如何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码头”“源头”的城市文化能级,更深入地融入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
1.文化码头 集聚最优资源
享誉全球的英国舞蹈大师阿库·汉姆,今年应上海国际艺术节之约,把自己“封箱”作品《陌生人》,选在上海举行亚洲首演。他还表示,愿意为上海的舞蹈创作发挥自己的作用。
美国戏剧大师罗伯特·威尔逊继去年在艺术节主讲大师班之后,今年又把他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的《睡魔》送到了艺术节舞台,成了观众刷屏的热点。他也被艺术节的创新活力和观众热情深深感染。
就如人来人往、交流密切的码头一样,艺术节的舞台上,新面孔带来惊喜、老朋友络绎不绝已成常态。今年,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首次亮相艺术节,掀起观演高潮。安妮-索菲·穆特、潘德列茨基、帕沃·雅尔维等老朋友携华沙交响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再度登台,为沪上乐迷营造了一个个难忘之夜。
国内外的演艺团体视艺术节为重要的展示窗口。而集聚包括创作、表演、制作等在内的国内外一流演艺资源,推出作品首演、首展,已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鲜明标识,孵化出丰硕成果。本届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创世秘符》、受到观众热捧的歌剧《画皮》等,是艺术节集聚国内一流名家打磨而成的全新力作;上海民族乐团的《共同家园》,既有本地艺术家的创意,也有俄罗斯演员的倾心添彩、内蒙古同行的鼎力相助。而杨丽萍同英国艺术家联合创制的艺术节委约新作《春之祭》,不仅一票难求,更吸引了众多国际买家,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闻讯之后还在百忙之中24小时往返上海,只为一睹这台演出的风采。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介绍,本届艺术节集聚海内外优质资源提质增效再上台阶,委约剧目从去年的3台增加到今年6台、原创首演占比由往年30%提高到50%、成交意向增加约10%、观众参与人次增长25%。艺术节为上海建成亚洲演艺之都,充分发挥了夯实“码头”基石、提升“源头”能级的平台效应。
2.艺术天空 共享艺术之美
“文化码头”的活跃,为上海留下了丰厚的艺术积累。艺术节凭借平台影响力优势,以“追求卓越”的文化自信,通过委约、邀约、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出“上海出品”“上海制造”“上海发布”的首演、首展作品,积极提升“文化源头”的能级建设,展现出一片新气象。
二十年来,艺术节更为这座城市打开了一片“艺术天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渐完善健全的服务制度和保障机制,播撒艺术的种子,让人人参与艺术节,人人享受艺术节。
今年,已是深受市民喜爱的“艺术天空”系列演出推出的第五个年头。这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艺术节公益惠民板块,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没有围墙的剧院”。本届艺术节中,58台逾百场一流经典名家名团的精彩演出遍及上海16个区,演出场次创五年之最,节目质量和丰富度也更胜一筹。从艺术节演展板块“溢出”的国内外名团名家,为“艺术天空”的户外和社区演出量身定制节目,总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内蒙古分会场的举办中,沪蒙两地的艺术家结对共建,共同学习实践扎根人民、服务大众的“乌兰牧骑精神”。
为大时代礼赞,为平凡人歌唱。《星期日工程师》以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曾轰动全国的“韩琨事件”为故事原型,在年轻观众中产生极大反响。本届艺术节的舞台上,《小巷总理》《生命行歌》等剧目用艺术的方式为观众展开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产生了滋润人心的无穷魅力。
举办导赏讲座、开展艺术交流、组织学生观剧团,艺术节“艺术教育”活动创意迭出,各类活动走出方寸舞台、走进百姓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切身体会到“获得感”。
3.人文纽带 激发城市活力
面向世界集聚优质创意资源,使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一直以高品质的探索精神吸引着全球同行的眼球。本届艺术节系列论坛活动邀请到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个艺术节及艺术机构的1000多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以“新格局、新作为、新世代——艺术文化的活力与贡献”为主题,展开头脑风暴。
艺术节的演出交易会以其高价值和专业性,被誉为亚太地区专业性最强的节目交易市场。来上海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买节目”,正成为海内外演艺界一种共识。本届演出交易会共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机构460余家,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70余家艺术机构;以多种形式达成541个合作意向,推动更多的中国作品走向世界。
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行道,艺术节文化资源涌入,催生长三角舞台作品竞相绽放。首台庐剧经典唱段交响音乐会今年唱响沪皖两地;《运之河》《金陵交响》等一批代表江苏文化成果的新创作集中亮相“江苏文化周”,创作者中也闪现着上海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上海木偶节、上海喜剧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一批“节中节”活动的成功举办,惠及长三角等地区人民群众。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节?音乐家谭盾多次把自己的作品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首发,他说,艺术节是一条艺术纽带,把上海和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连缀在一起,把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心灵牵引到一起,让艺术家与大众彼此靠近。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艺术节?用旋律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戏剧描绘美好,用观点激发创意和思路……20年艺术节之路,在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中逐渐延伸。从艺术节举办之初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品牌影响力扩展全球,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演艺繁荣兴盛的金名片,上海国际艺术节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质增效。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品格,也为艺术节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