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天开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桥》是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的一部扛鼎之作,是向大国重器和大国工匠献上的一曲动人赞歌。我读这部报告文学的感受是动人心扉、扣人心弦、启人心智。港珠澳大桥工程在世界上属于特大工程,其工期之长,投资之巨,克服的技术难关之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工程中堪称罕有。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工程,文学不能缺席。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它的作者通过触摸大题材努力感受大时代,以宏大的视野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天开海岳》的作者是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资深记者,新闻记者出色的采访功力和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是本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本书主要采取了新闻调查的方式,作者以新闻的敏感为读者释疑解惑,又通过高端采访、权威出镜达到了真实、生动的效果。比如,为什么要修这座桥?大桥的利用率有多高?现在港珠澳还没有实现自由通行,这座大桥是不是超前了?作者都一一给予回答。比如,书中披露,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想法最早是香港设计师胡应湘提出来的。他熟悉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这些地方都是因为跨海大桥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中国缺少这样的大桥。
建造大桥的每一步都很艰难,《天开海岳》对这种艰难性写得很充分。一开始,安装差了17厘米,不得不重来。接下来,一切设计、施工都要服从于120年的目标,大国工匠们解决了一个个细如发丝又至关紧要的难题。对于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来说,作者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是简练地表述复杂的科技问题,让读者能读得懂,这就要求作者自己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自《哥德巴赫猜想》起,新时期以来的优秀科技题材报告文学,都在努力达到这一高度。《哥德巴赫猜想》开篇就先讲了一番数论,不把如此高深的数学理论以简单的方式介绍清楚,自然难以理解和认识陈景润。同样,《天开海岳》在努力打通科学与文学的界限,使这部书具有科普的品质。
著名美国传记小说作家斯通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在《天开海岳》中,作者不仅让我们走近了港珠澳大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新时代科学家、工程学家的崭新形象,这些大国工匠以实干兴邦、科学兴邦的情怀,为铸就大国重器付出汗水、付出智慧,他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作者:范咏戈,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