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平原,一望无垠;浩渺三江,千里奔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汇聚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辽阔山脉,坐拥小兴安岭、完达山的钟灵毓秀。
“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乡村文化建设各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得有声有色……”行走在佳木斯的城市与乡村,感受这座城市深厚底蕴的同时,也会被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
城市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时值寒冬,佳木斯寒气袭人,但东风区造纸社区的活动室内聚集着几十位老人吹拉弹唱、挥毫泼墨,好不热闹。
退休职工王丽波创立的春天艺术团在佳木斯小有名气。团队不仅为区里文化活动助阵,还经常送戏下乡,而造纸社区就是她们的排练场所。“我过去就是佳木斯造纸厂文艺队的,现在领着姐妹们在这里排练就像重新回到了那个时代,有家的感觉。”王丽波说。
舞蹈室、书画室、合唱团、文化陈列馆、红色影院等文化设施为社区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居民提供了文艺平台,很多社区以外的居民成了这里的常客。“利用文化品牌和社会组织品牌构建新型文化社区,是造纸社区的一个新的定位。”造纸社区党工委书记吴英卓说。
“佳木斯景色美,处处青山和绿水,佳木斯真的好,冰山雪地也是宝。”在佳木斯群众艺术馆,阿里郎艺术团团长李光珠正领着团员们加紧排练节目。
“我们排练好了就下乡演出,这次除了给乡亲们带去传统的朝鲜族歌舞外,还有很多原创歌曲:《佳木斯我可爱的家乡》《党的领导就是好》。”李光珠拿着节目单介绍。
“淑清艺术团、火车头合唱团、东极管弦乐团、老干部艺术团……近年来,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批民间文艺团体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并常年活跃在城乡每一个角落。”佳木斯群众艺术馆副书记张明刚说。
目前,全市有7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0余支舞蹈队、模特队、合唱队、电声乐队等民间文艺队伍。借助这些文艺团体,佳木斯市开展了“三江之声”“百姓大舞台”“百团大赛”“欢乐家园”“金色田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承办黑龙江省首届“美丽家园 幸福生活”社区文化艺术节佳木斯片区展演,极大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建设各具特色
城市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乡村文化生活也别具特色。在桦南县驼腰子镇愚公村,晚饭过后,一场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马上要开始了。拉场戏、快板、情景剧、歌舞等节目一一登场,讲述村里的好人好事、村容村貌变化。“文艺活动的开展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儿,特别是我们这个小剧团走上央视大舞台后,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村剧团团长米凤宝说,“以前农闲时打麻将、唠闲嗑,现在忙着‘烧火做饭背歌词’,村民总在一起排练,加深感情,邻里纠纷也少多了。”
愚公村也是佳木斯以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的缩影。“佳木斯市在重视经济扶贫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思想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宫秀丽说。
在草帽村,村民杨丽娟爱好唱歌,没事的时候就和几个姐妹到村部的活动室里过过瘾,逢年过节还为大家演唱几首乐呵一下。“我就是自己爱好,没有学过专业音乐知识,演出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前几天市里的专业声乐教授到村里给我们辅导,纠正发音。有专业老师指导真是不一样。”杨丽娟笑着说。
佳木斯市通过“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和百万文化能人培训工程的开展,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采取市帮县、县帮乡、乡帮村三级帮扶方式,实现全覆盖,使乡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条件明显改善。
“我们通过培养挖掘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农村优秀文艺骨干,创立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建设一批特色农村文化大院和文艺创作群体。打造一支‘永远不走,就在家门口’的群众文化团队。”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乃功说。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并行
“赫尼那—赫赫哩啦—赫赫尼那——赫尼啦来—赫哩啦—赫赫尼啦……”一曲悠远的伊玛堪说唱拉开了大型原创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演出的序幕,也让全国观众了解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语言,没文字。口口相传,曾是这个民族记录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方式。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佳木斯作为赫哲族主要聚居地,在赫哲族文化保护、挖掘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记录式保护、研究式保护、活态式保护、生产式保护和传播性保护等方面入手,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赫哲族文化展馆、成立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保护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艺创作演出等形式加大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吴明荣是“伊玛堪说唱”佳木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每周都到佳木斯职业学院给学生们讲授赫哲族语言和说唱文学伊玛堪。从语言零基础到简单日常用语再到《希特莫日根》大段说唱,两年多来看着学生们从模糊认知到喜欢上这门课程,吴明荣十分高兴。“伊玛堪说唱曾经一度失传,最少时只剩5个人,现在通过保护和传承,慕名来学习伊玛堪的人也越来越多。”吴明荣说。
如今,在佳木斯市、同江、抚远等赫哲族聚居区,相继成立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并积极推进伊玛堪、赫哲语进校园,赫哲族文化在学生中得以广泛传播。不仅如此,佳木斯市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今年5月,在2018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佳木斯市与东北电力大学联合举办的“呼萨德都——大美赫哲”专场服装秀惊艳亮相。这场以鱼皮服饰为创作源头,结合赫哲族渔民生活习俗,将民族手工艺与现代工艺、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时装视觉盛宴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让非遗走出深闺,活起来、火起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佳木斯市非遗中心副主任张鸿雁说。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