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撷英】
随着拉坯机的快速旋转,含水半固化状态的泥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被拉伸、延展、拓宽,双手的每一次温柔触碰都改变着它的形态和空间结构,力道的调节和方向的变化使得泥料如灌注了生命力一般,跟随人的意志逐渐生长,蜕变成型……11月4日,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陶艺家聚精会神地塑造着面前的器物。细调、修边、打磨,一尊等待烧制的细口长颈陶瓶就此诞生,与展厅内陈列的钦州坭兴陶作品相互呼应,让现场观众在欣赏陶艺精品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陶艺家的精湛技艺。
近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喜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广西钦州坭兴陶大师精品展暨坭兴陶北京周活动在北京大学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钦州坭兴陶作品40件,其中既有2009年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字留念的坭兴陶作品《同心瓶》,也有钦州坭兴陶艺术家先后于2008年、2012年、2016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的《高鼓花樽》《时来运转》《心连心》等作品,还有体现钦州风土人情、广西民族特色的各种陶艺精品。
“坭兴陶之所以闻名,离不开这里细腻且含铁量高的陶土。从器物中我们得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也由此生发了坭兴陶独具个性的艺术魅力。”陶艺家李人帡说。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千年古陶坭兴陶被誉为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其质如玉石般温润亮泽,形如青铜器般凝重沉稳,声如钟磬般优美动人,端庄典雅、古色古香。陶艺家们利用可塑性极强的泥作为介质,将双手的温度传递至器物的每一寸肌理。待到坯体成型后,他们以刀代笔,通过浮雕、线刻等艺术手法,在坭兴陶器皿上雕刻诗文或绘画。诗、书、画、印诸家艺术融于一体,将我国传统的笔墨艺术与陶瓷工艺有机结合,形成了古朴典雅、浑然天成的陶艺风格,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展览现场的作品形态各异、巧夺天工。陶艺家们借鉴吸收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等各种元素进行再创作,大到陶罐装饰,小到茶壶摆件,均有其独到之处。李人帡的作品《高鼓花樽》展现了大量中国传统纹样,龙舟、飞鸟等元素的融入,为造型对称、气质庄重的器物增添了动感和细腻情绪;曾日荣的茶具作品《时来运转》巧妙地运用石磨的造型突显器具的吉祥寓意,大小茶具置于“磨盘”之上更显精巧玲珑;邱子艋的作品《丰收壶》则呈现出别具生趣的画面,玉米型的壶身上一只青蛙虎视眈眈地望着壶顶的蜗牛,随时准备出击,清晰可见的玉米粒和大片叶子形成疏密对比,与生动传神的动物一静一动,让人仿佛能听到田间的虫鸣鸟语。
纵览展厅,各类器物摆件虽功能、形质不同,风格、气韵不一,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器物古朴素雅的表面色调中暗藏着斑斓色彩的涌动和流变。参展陶艺家介绍,坭兴陶的制作过程无须施釉和陶瓷颜料,烧制过程中窑内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出窑后经打磨去璞方才显现其真面目。仔细观察器物表面,古铜、墨绿、紫红、虎纹、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等诸多色泽和纹理若隐若现,可谓“入窑皆一色,出窑呈万彩”。
非遗既是历史,也是当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技术的创新。钦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徐立京在活动现场介绍了钦州在“一带一路”南向通道建设中作为陆海枢纽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回顾了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她表示,无论是新材料的运用,还是文化元素的融合,陶艺家们的尝试和探索都是为了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时代感的作品,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坭兴陶,喜欢坭兴陶。希望借由此展,在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坭兴陶走向世界,在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书写新的华彩篇章。
(本报记者 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