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深秋,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曲径深幽、古朴凝重,坐落其中的张謇纪念馆静静地伴随着岁月流逝,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纪念馆距张謇先生的出生地仅500米,是一所江南园林式建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张謇故里祠堂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年底,常乐镇地方政府规划扩建张謇纪念馆。
2010年11月,扩建后的张謇纪念馆开馆。2013年纪念馆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内容分为出生成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社会事业、纪念研究5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向世人展示了张謇艰苦创业,致力于实业救国的一生。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父祖以上数代都以农商为生。这种家庭出身,养成了张謇的民本意识,使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他对民众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
为了改变家庭命运,他在幼时就被父亲送入私塾学习,希望由此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清政府为慈禧庆寿特设“恩科”会试。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一甲,高中状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步入官场。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家乡筹办起大生纱厂,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以大生纱厂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数十家企业,并投资江苏省铁路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在发展教育与公益事业方面,张謇自1902年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以来,几乎每年都在创办学校。张謇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达数百所,从门类上说,有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慈善教育等。在普通教育中,又构建了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謇尊重科学,爱护人才,扶植新建学术社团,提倡科学应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正确方针,与许多科学家建立友谊。把戏剧改革与社会改良联系起来,也是张謇的高见卓识。他创建了伶工学社及更俗剧场,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的交往更是实业家与艺术家联手的一段佳话。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参观纪念馆的大学生杨芸说:“张謇的一生,让我感悟良久,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再一次深深铭刻在脑海。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要发挥自我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勤学与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紧紧将祖国的未来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学习张謇奋发不懈、人定胜天的精神,兼备胸怀天下的壮志,才能继承张謇等伟人的大业。”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