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开展人文教育有五个关键

    作者:李煜晖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30日 07版)

        北京五中教育集团的学生在贯通教育国画教学研究汇报展现场作画。新华社发

        文科课程与教学是学校落实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稳固定型的中学阶段,其重要性尤为突出。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理轻艺术的课程开发倾向,文科教学中又普遍秉持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和应试中心的观念,追求知识的线性增长、传递效率和复现准度,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遑论思维品质和文化底蕴的培养。要革除积弊,化育英才,满足新时代对人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文科课程与教学的视角来看,有五个关键。

    坚持目标定位的长远性

        文、史、哲、美等人文学科指向“做人”,与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的社会学科指向“做事”。为人处世所应具备的人格道德和谋生所需的关键能力需要长期陶冶和训练,且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文科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定位必须克服短视和功利问题,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学校自身的育人特色,凝练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育人目标。在人文教育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将目标定位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文科学力,使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是促进思维发展,在阅读、写作、研究中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尤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三是培育人文精神,使学习所得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外显为身体力行的行为表现,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的情怀。

    加强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当前中学文科多数采取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学科知识以物理组合的方式累叠、排序,重数量而轻联系,多分割而少统整。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不同课程之间,课程内部各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各单元之间,相对孤立,不相连属。课程开发越多,越容易造成内容膨胀和结构混乱,加重师生教学负担。文科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包罗万象、边界模糊,高质量的文科学习不仅要兼收并蓄,更要触类旁通。学校既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要鼓励学校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构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和学校自身的特色课程方案,在顶层设计上避免学科内部的重复无序和学科之间的干扰。另一方面,打通学科壁垒,整合相邻学科课程内容,积极开发跨学科联合课程,鼓励学生调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和方法看待和解决人文、社会领域的真实问题。

    提倡文科教学的研究性

        在积极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有学者提出,素养教学的要义是“教学即研究”,要改变过去那种粗加工、大规模、缺乏创造性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让师生合作研究学科和生活。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想,把教学转变为学生研究,并且帮助学生做研究。最终将专业人员的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学与学习方式。文科学习讲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正是强调持续探索和刻苦钻研。这样的求知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使他们沉潜于深度学习的快乐,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和观点见识也由此生成和发扬。如果仅仅满足于结论性知识和浅表化答案,学生的关注点将随着铺天盖地的信息不断转移,对文科的兴趣将在反复操练中不断丧失,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文科从教者足够的警惕。笔者近年来在北师大二附中倡导和推动语文专题教学,以经典名著为阅读材料,采取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课题研究和书面表达等教学流程,通过完整的活动链条持续培养学生治学研究能力,恰是出于此种忧思。

    强调文科学习的实践性

        对个体而言真正有益、有效的知识,是能够及时提取并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建构的,不能靠生硬灌输和死记硬背得来。人文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摒弃对知识传递效率的执念,设计多样化的、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从容而充分地“动起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建构经验。同时,要用更开阔的视野审视文科教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学生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中国文化注重“践履躬行”,诚如《中庸》对修身治学的开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而能思,思而能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学以成人的重要尺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学习实践和道德实践相结合,是东西方教育智慧对文科教学的重要启迪。

    注重评价手段的丰富性

        对人文社会学科来讲,纸笔测试是衡量文科学业水平优劣的重要手段,但毋庸讳言,单纯依赖纸笔测试必将导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隐的育人目标被架空,造成教师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目的背离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初衷。在期待和呼吁不断完善中、高考命题和人才选拔方式的同时,作为直接面对鲜活生命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从自己做起,努力丰富教学评价手段,提升教学评价能力。首先,真心认同并坚持“为学习而评价”的理念,把评价信息、评价结果作为改善教师教、促进学生学的材料,而非对学生做优劣判断的依据。其次,重视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以何种态度参与学习活动,以何种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以何种状态与同伴合作,能否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等。再次,做好“无声的评价”和“无痕的评价”,重视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情感沟通和心灵共鸣,并用“身教”持之以恒地影响和激励学生。在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和关键事项上深度沟通,避免过度评价、无序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干扰,尤其要跳出“处处留痕”的形式主义窠臼,克制“为表现而表现”的作秀心理——这对当前的文科教育至关重要。

        (作者:李煜晖,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