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活跃乡村舞台 播种戏曲文化

    作者: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3日 15版)

        泉州作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戏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素有“戏窝子”之称,不仅有梨园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优秀剧种,还有南音、北管等传统音乐,在全国戏曲界享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誉。

        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戏曲进乡村活动有声有色,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工作模式。

        一是新建+盘活,让戏曲进乡村设施“转起来”。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剧团、戏曲舞台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泉州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木偶戏剧院、高甲戏剧院等一批现代戏曲剧院,泉州大剧院、泉州歌舞剧院等即将建成使用,市直各大剧团都有了自己固定的传承演出场所。各县(市、区)也纷纷加大投入,新建了一批文化设施、戏剧传承中心,让泉州戏曲传承得到了有力保障。同时,进一步拓宽思路,充分利用农村戏台、旧祠堂、祖厝、撤并后闲置的旧校舍及民俗宗教堂馆等场所建设公共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创戏、排戏、演戏、看戏的活动场所。

        二是送戏+种戏,让戏曲进乡村活动“火起来”。市政府每年把公益性惠民演出纳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直梨园、高甲、木偶、南音等剧团除了常年在剧团定点开展公益性演出(共演出4000多场,每年近5万观众观看演出)之外,经常性下社区、进村居,深入到最偏远的农村免费送戏下乡演出。近年来,全市累计下乡演出3万多场,覆盖全市163个乡镇(街道)、2499个村(社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是培养+引进,让戏曲进乡村队伍“活起来”。利用泉州师院、泉州艺校等艺术培训基地,加大对乡村文艺骨干的挖掘、培养力度,举办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文化研讨,着力培养一批戏曲表演专业人才,为戏曲进乡村活动提供源源不绝的“才力”和“智力”。注重发挥好离退休老干部、民间老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用,为“热心人”提供平台,为“乡土艺术家”提供舞台,带动当地戏曲文化发展。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鼓励乡镇村居成立戏曲演出团队,在场地建设、舞台设备添置、专业戏曲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全市共有南音社团237个,覆盖所有乡镇,呈现出“人人都会唱,无处不南音”的文化景观;高甲戏剧团76个、歌仔戏剧团22个、木偶布袋戏剧团30个,从业人员10000多人,成为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的主力军。

        (作者: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