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第207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

    作者:朱康有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06版)

        郭红松摄

        征引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用典,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一个重要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沉积在千百年来经典中的成语典故、俗文俚语、诗句比喻等。习近平总书记从修身、家风、治国、廉政等各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领域的重要讲话中,信手拈来的“用典”不胜枚举,甚至在一个报告中的运用达几十处亦不罕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新释读”: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能够说中国话。

        这种语言风格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及其语言,深深扎根在民族的精神世界。汲取这些超越时空的“丰厚滋养”,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汇的意蕴和力量。比如,王阳明的“心学”——习近平总书记将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心理意识修养,并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些用典或术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用时已经做了转化和创新。

        这种语言风格反映出“用典”背后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的“思想解读人”主要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今时代内涵,“经典释读人”则主要从历史角度阐释其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意蕴。这两个方面都非常必要,体现了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对“用典”背后的潜在含义,专家的挖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认真体会“用典”的场合、时机、主题、目的等方面的因素,努力揭示出其“言外之意”。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出建构“中国风格”话语表达方式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上显示出用典的准确贴切、丰富多样、高深广博,服务于其思想表达内容的生动灵活、包蕴深邃。这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体悟及其认知——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并提至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乃至“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高度,把中国共产党自觉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样一种“话语表达方式”建构,亦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丰厚滋养。

        (作者:朱康有,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