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这大大缩减了粤港来往时间,以香港市民为例,他们无须转车便可直达广州南、庆盛、虎门、光明城、深圳北、福田6个短途站。从香港九龙到达深圳福田的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缩短至14分钟,到广州的时间则从2小时缩短到48分钟。高铁效应初现,据统计,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吸引了150多万人次的内地旅客访港,同比增约两成。
利好消息接踵而至:“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投用在即、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全面启动……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宏大乐章中,文化潜移默化地串联起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音符,奏响了总乐章的嘹亮先声。
教育先行,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作为粤港合作办学典范之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立4年来,让不少人对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教育合作充满期待。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介绍,学校引入了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以及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际一流人才200多名,他们将在大数据、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际金融和经济、生物信息、制药、信息处理等领域一展拳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镶嵌在粤港澳大湾区热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深港合作的结晶。
近年来,在港澳地区拥有近8万名校友的著名侨校暨南大学,在脑科学、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和创新药物、光纤光子学等领域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不断深入合作,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校长宋献中表示,暨大将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学实验室、生物医药科学中心等一流研究院,服务粤港澳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
放眼世界,大湾区崛起离不开高校群的智力人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高校达160余所,区域内教育资源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打破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体制壁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粤港澳合作建设提供强力支撑,广东省积极谋划,主动作为。
除了高校间交流互通,三地教育合作已经拓展至基础教育领域。在2018粤港澳教育合作论坛上,广东实验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与港澳4所中学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六校关于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的备忘录》,拟在学校管理人员经验交流、教师分享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生交流与研讨、家长互访和观摩4方面加强合作。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合作,推动并支持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等机构,为粤港澳高校交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和保障。接下来,将以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进一步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支持合作办学,鼓励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创新驱动,瞄准科创主攻方向
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硅谷因为英特尔、苹果、谷歌、雅虎等一众世界高科技巨头而声名鹊起。对纽约、东京、旧金山等世界一流湾区而言,科技创新是其产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时表示,与东京、纽约、旧金山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最大,这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今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对国家科技计划直接资助港澳科研活动做出总体制度安排。《规定》分为12条,意在促进内地与港澳特区发挥各自科技优势、加强科技合作,支持港澳特区科技创新发展。
一年多来,广东瞄准科技创新,在青年人才创业、高校联合科研、产业园区建设、跨境项目投资等多个领域,与港澳展开合作。科技创新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助力。
“在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广东将努力实现‘优治理、钱过境、税平衡、人往来’。”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前不久,他带队赴香港进行调研,就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编制中的一些问题听取了港方的相关建议,并对制约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进行了解。在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座谈中,双方就支持在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等优先领域协同联动,共同建设粤港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香港深圳联合建设河套地区;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的便利吸引高端人才;选取优先领域实施联合资助研究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品牌研究会会长罗繁明表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已经出台,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接、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
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的生力军,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青年在互动、互助、互补的过程中凝聚力量,共同筑梦。“香港拥有金融和科技优势;澳门现是世界旅游中心;深圳的科技创业氛围特别浓厚。”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深圳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上,协会副主席伍忠豪信心满满。
文化引领,共享湾区产业机遇
8月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时态,讲述粤港澳三地合作历史及成果的3集纪录片《粤港澳大湾区》在北京开机。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表示,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继当年兴办经济特区之后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是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粤港澳三地将在党中央支持下,共同将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人文价值链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核心元素。粤港澳三地拥有历史、人口、语言、文化方面的同一性,人文是大湾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无形力量。”在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看来,粤港澳三地间丰富而集中的人文价值链,是大湾区交融合作的核心和灵魂。
在广东省多部门共同牵头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在广东省出版集团成立。该中心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广东与港澳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缘相同优势,以项目为导向,在岭南文化、出版、影视制作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推进粤港澳三地文化教育交流交融,促进大湾区文化教育融合发展和价值观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有近7000万人口,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彼此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大湾区城市同根同源,有利于相互沟通。”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在深圳参加内地与港澳文化产业合作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论坛时表示。
长期以来,粤港澳三地在影视创作、舞台艺术、民间艺术等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合作,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音乐艺术联盟等合作平台的成立和拓展,三地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势必会大有作为。
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表示,大湾区各大城市群各具特点,广州特色工艺、深圳文创、香港都市文化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在文化消费市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艺术展演、人才培训、非遗文化合作、博物馆与文创产业等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本报记者 吴春燕 王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