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3日 星期三

    一所高校 一种精神

    ——塔里木大学6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3日 01版)

        坐了3天3夜的车,河南籍学生刘赛威终于到达塔里木大学。看到整洁的校园,满目的绿色和宽敞明亮的宿舍教室,他说:“翻山越岭8000里,终于见到你了。”

        “没有你的培养,我不可能如此尽心地为百姓服务。”毕业于塔里木大学,现为新疆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克提坎村的党支部书记克尤木·艾海提深情地说。

        塔里木大学,这所地处沙漠腹地的高校,从成立那天起始终秉持办学目标:为新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培育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60年来培养毕业生6万多名,其中留在南疆工作的占52%。来自内地23个省市区的学生中有60%留在了新疆工作。

    一个人和一所高校

        在塔里木大学校门口,有一座王震将军挥手的雕像,每年的新生第一堂课就是来这里聆听校史。

        刘赛威看到一张照片上许多同学还穿着军装,感到很惊讶。副校长曲义勇介绍,当时在戈壁滩上建起的塔里木大学,学生都是从兵团的班排连抽调来的,半工半读。学校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吃、住、用完全靠师生自己开荒生产。

        学校建立之初,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师生共同发扬南泥湾精神和抗大精神,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凭着一双手和扁担、筐子、坎土曼,他们在万古荒原上开荒造田,治沙治碱,伐木脱坯,边学习边建校。没有校舍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教具自己做。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头上。艰苦条件下,饱满乐观的情绪充实着师生们的精神世界,点燃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才智和梦想。

        党委书记赵广辉深有感触:“塔里木大学在60年办学历程中,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精神,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确立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研究特色,彰显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续的振兴发展之路,为新疆尤其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支奇兵。”

    不忘初心永远创新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颁奖时,当主持人宣布《“精准扶贫”典型、经验与贫困户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南疆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获特等奖时,全场尖叫。那一刻,我们拥抱在一起,泪水流在一起。”每当回想起那一天的情景,已经研究生毕业,现为塔里木大学学生辅导员的薛珍,仍然激动万分。

        从2013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到2017年获特等奖,塔里木大学从最初不为人知,到今天许多有丰富经验的高校教师主动关注并一起交流探讨作品;从最初只能参加比赛,到现在荣获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塔里木大学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成为新疆、西北地区高校唯一荣获特等奖的高校。

        带领学生闯出这条路的是李青、李博、孙璐和陈红梅等多位老师。

        从2015年开始,李青带着学生开展关于南疆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两年间,她亲自带领团队行驶1.65万多公里,深入6个团20个连队19个团场、8个县16个乡22个村,采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入户访谈等形式,全面调查研究南疆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瓶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详细分析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知与满意度,找寻影响不同类型贫困户满意度的主客观及内外部因素,系统归纳总结了加强民族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少数民族妇女转观念,阻断代际+精神贫困新举措等各项课题,成为南疆脱贫问题的专家。

        “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我们作品脱颖而出的关键。这正是我们办学的初衷,更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李青说。所有研究结论都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入手,与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相结合,与兵团向南发展相结合,与2020年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与改善民生、实现农民多元增收结合。

        “创新,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与提升”。“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是塔里木大学老师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说出的话。这一桶水,只能靠教师耐得寂寞,潜心科研而得。

    服务社会融入新疆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这样评价我们的毕业生:这些学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我们学校已经连续十多年是新疆高校就业率名列前茅的高校。就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来说,连级以上的干部中,50%毕业于塔里木大学。”曲义勇副校长自豪地介绍。

        在如今的塔里木大学,常看到的景象是老师带着学生在农田里授课,老师带着学生在各师团连队和贫困乡镇进行调研、科技扶贫。“胡杨教授”“马教授”“羊教授”“棉花教授”等称谓,在校园常常可以听到。

        副校长张爱萍笑着说:“塔里木大学建校就是为了新疆培养更多实用人才,这一点我们永远也没有忘记。”塔里木大学已经建设了若干个科技示范基地,仅在南疆27个团场、12个县市就开展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他们在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千名学生下基层”活动后,形成20多个科技服务专家团队,在南疆建设了6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培训科技骨干3000多人次,职工和农牧民3.6万余人次。

        “今日,我以你为荣;明日,你以我为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赵国虎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王瑟 周世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