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曹妃甸一派繁忙景象。
在河北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日积月累的矿粉为码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夕阳西下,一艘25万吨级的大船正在往码头卸货。巨大的抓斗上上下下,把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粉运下船,通过传送带直接送到堆场,自动喷淋设备和防尘网会尽量避免粉尘飘扬。曹妃甸拥有独特的深水港址、优质的岸线资源,在全国四大港口可接靠40万吨级矿石船的七个泊位中,这里就有两个。
来到离矿石码头不远的通用码头,只见海水清澈,碧波荡漾。海天交汇处,一艘艘轮船往来穿梭。码头上,工人们将挂钩一一套在货物上,大型装卸机挥舞“巨臂”,将一件件货物准确地运送到靠在岸边的船上。“当心缆绳!”看到缓缓驶来的轮船上有船工往下抛缆绳,赵猛赶紧把我拉到一旁。“小心那人技术不好,把绳子甩你身上。”赵猛解释道。作为通用码头的现场安置员,他必须格外留意每一个环节,轮船停靠的过程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安全是第一位的。
登船入海,行进了半个小时,我第一次看到了曹妃甸的“锚地”,货船就在这里抛锚,静静地等待检验引航,靠泊码头。同行的曹妃甸海事局宣传干事姜立伟告诉我,因为泊位有限,有时候船要等上半个月。不远处,一艘载货6.6万吨的LNG船舶“希瑞”轮接到指令,开始往码头缓缓进发,前进了一小段后,就停了动力,改由拖船牵引入港。这艘船的成功靠泊,标志着2018年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保供工作正式启动。从五年前开始,曹妃甸LNG接收站成为京津冀地区主要的冬季调峰保供站,一到冬季,北京的民生用气进入高峰期,曹妃甸港的“接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去年,北京用气紧张,我们在曹妃甸海域大风、大雾等恶劣天气频发的情况下,利用大风之间短暂的间隙‘抢’进船舶,极大缓解了北京供气压力。”姜立伟提起工作,显得很自豪。
港口是曹妃甸的名片,人们说起曹妃甸,印象最深的就是巨轮、矿石、工厂,“这种印象都太‘硬’,其实曹妃甸也有‘软’的一面。”曹妃甸区委外宣局长张丹平说,所谓“软”,指的是乡村景象。
“一!二!三!”四个汉子在水塘里合力把渔网一收,迎着清晨柔软的光线,数不清的虾活蹦乱跳。一大早,曹妃甸区第一农场的农工就开始捞虾了。收网后,水塘边拿着大筐的人,赶紧上前一筐一筐把虾装上岸称重。“80,84,91……”养虾的老板一边报数一边记账,这一网虾总共有890斤。虾过秤之后就被装上卡车,卡车上有人把冰块倒进虾盒。这些虾将会运到柏各庄冷库,然后分送到北京或天津的市场。
在第一农场的禾蟹庄园,金灿灿的稻谷再过些天就可以收割了。1000多亩地的稻米,都被周边市民认养,稻田旁边有摄像头,认养者通过手机APP可以随时看到稻田的情况。“今年是我们第一次进行认养,目前一亩地3000元,今年的亩产大约能到500公斤。”一农场党委办公室主任闫树鹏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介绍说,这些稻谷,是吸引市民回归土地亲近自然的载体,认养者可以把稻谷都托管给这里的农工,也可以时不时带孩子过来参加劳动,收获后,农场负责12次免费配送。
农场采用的是“稻田养蟹”立体种养模式,稻田的四周,是环形沟,沟里养着河蟹。稻田水源充足,水质稳定,温度适宜,有利于水生物的生长,稻株上的害虫是河蟹天然的饵料,稻秧均匀布满田间,给河蟹提供了生长的依附物和栖息所。同时,河蟹可以疏松土壤,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排泄物还可以增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田的生产能力。这种模式,要求不打药少施肥,保证了食物的绿色健康。从沟里出产的螃蟹,最好的能卖到120元一斤。
立体种养模式给农工带来了实惠,在曹妃甸得到了普及。第四农场的聚享种养园区里,韩建明就种了3200亩优质稻米。“三年不打药,米的口感就是不一样,价卖得好,稻谷价格能卖到3.5元一斤,市面上普通的稻谷才1.5元一斤。”韩建明说,他的稻谷都订购出去了。回形沟里,小鱼时不时跳出水面,这里面还养着蟹、小龙虾、泥鳅。这些年,韩建明不断摸索怎样发挥立体种养的最佳效果,从2015年开始养小龙虾,积累了三年经验,今年虾已经出来两万多斤,多的时候一天出三四百斤,平均30元左右一斤。“从明年开始,就能进入更大面积丰产了。”韩建明充满信心。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给曹妃甸的乡村旅游带来了契机。无论是爱东农业的稻田画、河豚小镇的河豚,抑或是多玛乐园的“渔文化”娱乐项目,都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亲近曹妃甸。人们感受到,因工业而兴的曹妃甸,不仅有繁忙的脚步,也有休闲惬意的身姿。
(本报记者 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