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上海浦东,是一个书写奇迹的地方。奇迹从何而来?奇迹从改革中来,从开放中来,从创新中来。
创新之下,C919大型客机、首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国内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彩虹鱼”号、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在浦东诞生。
创新之下,浦东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亿元,年均增长15.1%,经济规模和质量不断跨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
浦东,28年快速崛起,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磁场效应”不断增强
位于浦东新区的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集聚了400多个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企业、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自主创新研发各类新药,拥有完整产业链,被称为“张江药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药谷,企业申报新药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楼琦说,未来医药发展的方向是精准化、个性化,他们要持续创新,把医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跨界融合。
在浦东新区,除张江药谷之外,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量子工程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大科研机构,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打造出一个个光芒四射的金字招牌。
“浦东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到有兴建了上海光源、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2017年,浦东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5%,张江核心区超过12%。
多年来,浦东新区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主体提供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缩短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周期,为原始创新保驾护航。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磁场效应”不断增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浦东,因创新而充满魅力。
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
上汽集团乘用车临港生产配套基地总装车间内,待组装汽车在流水线上缓缓前行,各种机械臂有序作业。
“车间自动化率已达99%,未来我们要把设备的维护保养信息、人员信息和整车关联起来,形成人、车、零部件一体化的智能制造系统。”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临港整车厂总监单俊说,基地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定位,一年能够生产整车24万辆、发动机40万台。
“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行业的趋势和未来。”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胡顺华表示,今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0%,今后要在电池、电控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给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更高质量的产品,创造更多价值。
目前,浦东新区汽车业产值已达2199亿元,在上汽、通用等整车生产企业带动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体系。
创新之下,浦东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端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快成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7.16亿元,增长5.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9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0.4%;服务业向专业化、高能级延伸的趋势日益明显。
广聚英才激发创新动能
创新,是发展的源头活水。
多年来,浦东新区集聚国家队、国际队、海归队、本土队4支创新力量,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部分领域逐步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然而,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仍然有部分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受制于人。要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自主创新。
创新没有止境。早在开发之初,很多外国友人来访,问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浦东的回答不是资金,也不是政策,而是人才。未来浦东新区的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全面激发创新动能。”翁祖亮表示,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实现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同步快速增长;坚持人才优先战略一以贯之,广聚天下英才,不断厚植人才优势;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一以贯之,努力走出一条人才支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刘坤 赵斌艺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