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非洲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这也是中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着重进行合作的领域。
北京语言大学埃及留学生叶海亚的经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非教育合作的巨大作用。“从小我就从书上知道了中国长城,现在我终于来到北京,登上长城成了好汉。”在2012年“我游北京-外国人讲北京故事”大赛的决赛上,叶海亚展示了他的毛笔字“长城”二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来。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出,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希望他们加强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非团结合作,同26亿中非人民一道,为传承中非传统友谊作出贡献,为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非教育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
2016年4月6日,北京交通大学与中国路桥举行合作培养留学生签约仪式暨中国交建·中国路桥肯尼亚留学生铁道工程班开学典礼。首批来自肯尼亚的25名留学生,将在北京交通大学进行为期4年的铁路相关专业学习。
蒙内铁路,是肯尼亚首个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运营的铁路系统工程,它连接了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已于2017年5月通车运营。为向这一重大项目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北交大和西南交通大学走在了前面。
北交大采用定制化专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肯尼亚培养路桥方面人才,并根据当地用人需求扩大合作培养留学生的规模,在非洲开展全方位、各层次教育合作。西南交大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创新铁路人才培养。一方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建立天佑铁道学院,吸引非洲国家学生来此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分批赴非,开展车、机、工、电、辆5大铁路工种培训。
中非合作,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刚果(金)总统约瑟夫·卡比拉·卡邦格、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等一批非洲国家领导人,均有留学中国的经历。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有600余名来自非洲各国的同学在北京大学求学。2013年以来,非洲学生来北大求学人数有了明显增长。目前,共有来自非洲28个国家的108名留学生,在北大学习经济、管理、国际政治等专业。
当越来越多的非洲学生踏上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度,神秘的东方文化在持续的交流与沟通中揭开了面纱。
叶海亚2011年到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埃及总统访华时担任随团翻译。他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兴趣浓厚,近几年来将不少中国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卢旺达留学生沙米尔是华北电力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卢旺达期间,沙米尔作为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的翻译,全程参与接待和翻译工作。
加纳驻华大使馆副大使查尔斯曾在温州医科大学学习6年医学。其间他编纂了20多万字的《医学术语转换指南》。毕业回国后,他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建立了康复中心,推广加纳农村和城郊社区医疗。今年5月,他被加纳共和国总统任命为加纳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副大使。
2017年8月,索马里教育、文化与高等教育部部长奥斯曼致信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感谢中国为索学生提供的政府奖学金,称中国政府的慷慨支持对索马里教育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北京9月2日电 本报记者 周世祥 晋浩天)